信用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發展,廈門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個戰場上同步出擊、雙線作戰。積極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廈門市發改委(市信用辦)、市信用服務中心聯合多部門,打出信用監管服務“組合拳”,構建更牢固、更豐富的信用大廈,為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保駕護航。
速度
及時推出兩大信用政策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信用尤其重要。廈門市及時出臺兩大信用政策,加強信用管理,讓信用成為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
隱瞞接觸史、拒絕隔離、故意傳播病原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這些被行政處罰或司法判決的行為將列入失信信息。2月17日,市信用辦發出《關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將有關行為列入信用記錄依法實施信用獎懲的通知》。通知明確,廈門市對11類行為依法采取失信懲戒措施,四類行為列為良好信用信息,可獲得守信激勵。2月25日,市信用辦又下發《關于積極化解市場主體因新冠肺炎疫情不可抗力因素引發信用風險的通知》。根據通知,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住房局、市稅務局等28個部門發布了疫情期間失信豁免清單,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市場主體化解不可抗力信用風險。
這兩大政策,對于打擊違法失信行為、維護正常社會經濟秩序、保護廣大群眾權益、保障疫情防控、促進復工復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高度
自覺守護信用“生命線”
重信用、講誠信,在廈門,越來越多企業自覺自愿守護信用“生命線”。
非常時期,供應足則民心穩,物價穩則民心安。疫情期間,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聯合廈門日報社發起“保供應 穩物價 講誠信 安民心”倡議。振臂一揮,萬千響應,眾多企業公開承諾“不加價、不斷供、不停運”。
在“3·15”期間,市信用辦、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民政局聯合制定《“誠信經營 共抗疫情”倡議書》,全市各行業協會商會、廣大經營者積極響應,表示將堅持誠信經營、守法經營,自覺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力度
良好信用變“真金白銀”
良好信用不僅是無形的榮譽名片,還能變成“真金白銀”。
企業講信用,獲得金融機構力挺。廈門一家食品公司主營豬肉食品加工貿易,近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廈門農商行向企業推薦“馬上貸”信貸產品,為企業提供無還本續貸服務,緩解了企業還貸的燃眉之急。疫情期間全國信易貸平臺廈門站積極助力廈門市中小企業抗疫復工,累計為注冊中小企業授信62筆,金額達1.24億元。
2月3日,人民銀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引導銀行加快“信用+信貸”產品整合力度和完善征信保護方案,為受疫情影響的個人和企業還款安排做出調整,并明確可根據調整后的還款安排報送信用記錄。
市稅務局著力化解企業納稅信用風險。“您申請的納稅信用修復已通過申請,正在提交系統審批。”接到翔安稅務納稅信用專線電話后,郭某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她是廈門某建材公司的法人。2020年初,翔安區局第一稅務所對符合信用修復條件的企業進行梳理,了解到該公司因超過限繳期限僅一天而導致信用級別被動態調整為D級,輔導納稅人提交納稅信用修復申請。企業因此順利拿到銀行貸款資金,保證復工復產。
守信者還有激勵“紅包”。截至3月24日,市商務局共對204家守信紅名單企業實施聯合激勵。其中,131家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73家環保誠信(綠牌)企業在辦理商務領域相關行政審批事項時,給予優先處理的便利政策,縮減辦證的時間。對于8家直接參與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的水產品“菜籃子”保障企業,市海洋發展局積極報送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認定為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企業,享受廈門市減稅退費相關政策。
態度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廈門市懲戒失信“有態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口罩等防護用品成為緊俏商品,個別商家趁機大幅漲價、銷售假冒偽劣產品。1月30日,湖里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依法對湖里區某百貨店銷售假冒3M口罩的情況進行現場調查,涉事主體接到市場監管部門行政處罰決定書后,誠懇認罰,積極整改。
在同安,張某因虛假廣告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被同安區市場監管局責令改正,并沒收違法所得0.24萬元,罰款31.1萬元。
截至3月26日,市場監管全系統在防控期間立案數達146件,結案132件,罰沒款達235萬。來自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的信息顯示,廈門市有8人因發布虛假售賣口罩等防護用品信息實施詐騙,被行政處罰或司法判決,列入失信信息,依法采取失信懲戒措施。
溫度
創新思路服務“不打烊”
行動有力度,服務有溫度。疫情防控期間,廈門市各個部門不斷創新思路,服務不打烊。
廈門市信用服務中心主動作為,優化企業信用修復服務流程,壓縮審核時限,全面落實信用修復全程網上辦理,為疫情期間信用修復開辟“快車道”,切實保障市場主體信用權益。2月3日以來,共完成108家企業信用修復,其中“信用中國(福建廈門)”網站的信用修復申請均實現當日辦結;“信用中國”網站的信用修復申請均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
海滄區工信局開展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容缺受理信用承諾工作。申請者信用狀況較好、部分申請材料不齊備但書面承諾在規定期限內提供的,先行受理。
更多暖心服務,足不出戶可享。市市場監管局通過“不見面、非接觸”辦理模式申請移出經營異常名錄236家;解除法定代表人任職限制7人;因疫情影響通過住所無法聯系的企業暫不列入經營異常名錄738件。思明法院履行好審判執行主業,自2月3日以來,借助微法院、網絡庭審等平臺,開展“無接觸”庭審執行工作,占全省法院系統總數四成。(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