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鄉“榮華堂”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們的休閑好去處。資料圖
祠堂變身文化小禮堂25座,變身家風家訓館63座,改建成接待中心57個,定點為愛心食堂32個……近年來,德化縣積極探索拓展轄區內300多座祠堂功能,助力倡導鄉風文明、促進農
村和諧,變祀祖場所為傳承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園,以及群眾性科學文化活動場所,讓傳統宗祠散發出新的魅力。
文化聚民 化身文化活動場所
每逢重大節慶,鄉村的各大宗祠都會舉辦傳統的民俗活動,例如春節慶祝活動、元宵添燈活動、重陽敬老活動等。極具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在與“祠堂+文化”的理念相結合后,增添及豐富了活動的內涵,成為村民讀書看報、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走進桂陽鄉桂陽村一祠堂,傳統的木質結構,顯得古色古香,大堂上的“榮華堂”幾個大字格外顯眼,許多當地書法家的楹聯掛滿廳堂,10多位老人坐在書架邊聚精會神地讀書、看報。“我們沒事時就會到這里來看書、看報,大家聚在一起很開心。”光顧這個祠堂“書屋”的老人說道。
祠堂里的族譜記載,榮華堂建于1325年,至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2014年,村里響應上級號召,籌集了幾萬元進行修繕,才將祠堂改造成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們學習知識和了解國內外時事的好地方。
同樣地,在國寶鄉佛嶺村以龍樓堂為依托,建設集旅游信息咨詢、游客服務、景區推介、商品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海絲文化交流中心,通過交流聯誼、文藝表演、學生實踐、民俗表演、景區考察等活動,先后接待鄉賢、游客咨詢10萬多人次。
宗祠大廳化身堂家風家訓講堂。林杰 攝
龍樓堂祠宇由國寶葉氏八世祖義五公建于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2018年國寶鄉政府出資對其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改造,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成為弘揚鄉風文明的文化中心。目前,龍樓堂設有“一紙一書一館一故事”,“一紙”即以傳統工藝展示為主體的剪刻紙工作室,工作室內以龍樓書屋、葉氏家風家訓館及國寶鄉“身邊故事共同銘記”。
國寶鄉政府負責人表示,老祠堂化身文化活動場所,賦予其新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使舊祠堂換新顏、聚人氣、暢新風,極大發揮了宗祠在鄉風治理中的正面作用。
楊梅鄉 誦讀家訓,傳承家風。資料圖
文化悅民 化身家風家訓館
“崇孝道、睦宗族、重教養、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言語、慎交游、處世事……”走進楊梅鄉宗祠大龍堂,醒目的林氏家風家訓映入眼簾。如今,這個昔日祭祀祖宗的舊祠堂已經成為一個移風易俗的新陣地。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楊梅鄉云溪村、上云村村民們都會齊聚在大龍堂,開展誦讀家訓活動,這一習俗已經延續了數百年。良好的家風,讓楊梅這偏遠鄉村代代相傳耕讀科舉的人文之風。這里文化名人、典故傳說眾多,歷代從七品以上職官超過18人,職位最高者達兵部尚書,林氏“一門九進士”“德行揚揮”等久久傳頌。
楊梅鄉政府負責人介紹,大龍堂已連續舉辦兩屆民俗文化節,開展傳承剪紙藝術、獅燈表演、三通鼓等鄉土文化以及“傳承家風、踐行家訓”廉政主題誦讀會和剪紙“刻廉”表演等,大力弘揚孝道、勤學、勤儉、感恩的優良傳統。
在德化,還有不少古祠堂被打造成家風家訓館,如蓋德鎮有濟村的吳氏宗祠、龍潯鎮龍井社區的蘇氏宗祠、潯中鎮祖厝村的曾氏宗祠等。相關負責人表示,老祠堂里增設家風家訓館,發揮新功用,有利于家族團結,將家族好傳統傳承下去。此外,這些增加了新功能的祠堂,還成為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潔文化示范點。
蓋德鎮有濟村家風家訓館。林杰 攝
文化惠民 化身移風易俗陣地
“祠堂變學堂”是蓋德鎮有濟村開展移風易俗的一個亮點。前些年,發動群眾將各家祖宗牌位請出吳家祠堂,并利用祠堂根植群眾的優勢,盤活閑置場所,于2012年裝修改造祖厝后正式成立“學堂”。幾年來,該“學堂”為組織學習法律法規、宣傳黨的農村政策、信息溝通、調解矛盾糾紛提供了陣地,成為有濟村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前沿陣地。
當前,有濟村以吳家祠堂為陣地建設愛心廚房,每月2次免費為老人提供愛心午餐,不定期邀請業余講師團講知識、講政策、講養生,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新風尚。
“過去,鄉鎮、村等基層地區,開展移風易俗的場所比較有限,群眾參與的平臺渠道受阻,借助祠堂‘變身’,能夠有效增加農村地區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陣地,滿足群眾實際需要。”蓋德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在德化,祖厝祠堂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在群眾面前已經成為一種新時尚,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這個陣地,成為移風易俗隊伍中的一員,簡辦或不辦婚喪喜慶事,已經逐漸成為村民的共識,用實際行動營造良好的新風尚。(德化文明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