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在重陽節期間,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倡導文明和諧新風尚,各地紛紛開展敬老愛老活動。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愛老人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重陽節之際,不少部門組織敬老愛老活動,固然值得肯定。但筆者認為,關愛老人更重要是應在平常下功夫,努力構建關愛老人保障網。正如一些市民所說,對父母盡孝不僅僅是讓他們衣食無憂,更需要讓他們精神愉快。孝心應該盡在平時,應該讓父母時時感受到孩子的愛。社會專家們也認為:老人們不在乎兒女給自己帶了什么禮物,更在乎兒女的心是不是記掛著他們。兒女的孝心是老人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雖然很多子女都在節日之前或當天去看望了父母,但這種方式太簡單,老人們很容易感到子女在敷衍自己,在走過場、走形式。僅僅打個電話甚至不回去,會使老人們非常傷心,在以后老伙伴之間的談論攀比中,這種幸福感和挫敗感還會數次重復,不斷放大。
其實,盡孝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心意,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是出自內心,還是敷衍對待,父母都能感受得到。特別是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今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約占總人口的17.8%。所以,關愛老人,讓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如何把關愛老人的工作做好做細呢?關鍵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建立健全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養。建立健全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最重要的戰略性措施。因此,不論是黨政機關,還是企業,也不論姓“公”還是姓“私”,都要實行基本養老保險,及時足額上繳養老保險金;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障,鼓勵個人參加商業保險,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制;同時,要完善老年人社會救濟制度,對于因各種原因沒有享受養老和醫療保障、經濟貧困的少數老年人,有關部門要摸清底數,建立特困老人檔案,通過社會救濟制度提供幫助。
營造和諧家庭是老有所樂的重要基礎。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成員是老年人生活聯系最為緊密、日常最為依靠的親人,因而關愛老年人的主要責任是由家庭成員承擔的。尤其在當前社會保障體制不夠健全、社會保障措施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但隨著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普通增長,因而每個家庭有幾代人。由于他們出生的年代、經歷不同,加之性格也不同,因而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導致一些家庭常為一些瑣事或不同生活態度而產生矛盾。因此,要消除代際鴻溝、隔閡是營造和諧家庭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年輕人要主動照顧好老年人的飲食起居,關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跟上社會進步的節奏,充分享受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所帶來的便利和樂趣。老年人也要理解關愛晚輩,主動融入年輕人的生活,相互體諒、相互包容,充分體現代際之間的平等性和互動性。
多措并舉,積極為廣大老年朋友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對于廣大老年朋友來說,能利用空余時間,培養各種興趣愛好,通過看書讀報、欣賞音樂、棋牌歌舞、書法篆刻、種花養鳥等方式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性情,從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選擇。同時,健康向上的老年文化生活會給老年人帶來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又會增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因此,社會各界,尤其是地方黨委政府應該為老年文化活動的開展多創造一些條件,提供更多便利,多為老年朋友提供一些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老年文化藝術活動,充分滿足他們的參與意識,在引導健康生活情趣的同時,使廣大老年朋友建立與社會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的廣泛聯系。對我們廣大的老年朋友,應該懷著對生活、對社會的一份熱愛和責任,積極地投入到更多有利有益的體育活動、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的發展。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年人是否心情愉悅、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尊敬和關愛老年人,使老年人擁有一個幸福安詳的晚年,也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和諧社會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具體體現,期待我們在關愛老人上多在平常時下功夫,多給父母長輩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為老人營造更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安溪縣文明辦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