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江蘇宿遷。一小學開設豐收課挖紅薯,50多名學生20分鐘內挖出約500斤。老師稱紅薯是孩子們在春天種的,挖出來可帶回家,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10月27日澎湃新聞)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江蘇宿遷一小學開設豐收課,既讓學生在收獲中體驗勞作的艱辛、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更是提升學生生活技能的好方法。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講,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但不可否認,現實教學中,勞動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被弱化。部分學生出現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現象。有些小朋友知識面是越來越廣,但生活技能卻越來越差。
《武漢晨報》曾報道,青山區建設一路小學,面對8種常見農作物,該校五(1)班43名學生竟無一人能認全,不少農作物還被張冠李戴。如把水稻當韭菜、玉米當萵苣。 又如2017年多家媒體報道了一條消息,9月1日是開學第一天。到了吃午飯時間,寧波市新城第一實驗學校一年級400多個孩子一溜煙地走進食堂,開始了學校食堂的第一餐。當天的伙食還不錯,四菜一湯一水果,其中菜有紅燒肉、包菜、蝦、花菜,蝦總共有三只。只是面對蝦,不少學生都傻眼了……看著大蝦,半數孩子都無從下手。2018年《錢江晚報》還報道:杭師附小的幾個老師跟記者報料,到了小學,還有很多孩子不會系鞋帶,五年級學生系鞋帶甚至還要同學幫忙。
長期的嬌生慣養,令部分學生喪失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有的陪讀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上,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連一次洗碗的活都不讓干,造成很多學生自理能力降低。
勞動最光榮。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 早在201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就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三到九年級開設勞動與技術教育課,普通高中階段嚴格執行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但在某些學校,卻不同程度存在勞動與技術課程經常被占用,師資、場地、經費缺乏等現象。
德智體美,千萬莫忘了“勞”!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期待各學校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確保勞動教育的時間、師資、經費、場地、設備等落實到位;并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評價內容包括參加勞動次數、勞動態度、實際操作、勞動成果等方面,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且作為升學、評優的重要參考。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開展勞動教育督導,將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納入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內容。學生家長要督促孩子完成勞動家庭作業,教育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幫著做,共同形成勞動教育合力。(惠安縣文明辦 王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