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充電、喝水、熱飯要啥有啥,還是24小時對外開放,作用可大了!”今年國慶節期間,位于通州區潞源街道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首個24小時戶外勞動者驛站正式對外開放。10月21日,忙了一上午的通州京環公司行政辦公區環境服務中心人工清掃二班班長董瑋琨來到驛站歇腳。驛站才投入使用不到一個月,董瑋琨已是這里的“熟客”。(10月29日《勞動午報》)
2016年,全國總工會下發《關于推進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工會依托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站點和社會力量,建立以環衛工人、出租司機、交通警察、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為主要對象的服務站點體系,以解決飲水、就餐、如廁、休息等實際問題。各地工會積極響應,建起了一大批形式多樣的戶外勞動者驛站,給戶外勞動者送去了實實在在的關愛--“累了能歇腳,渴了能喝水,沒電能充電,飯涼能加熱”。
人性的溫暖,體現在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人群的互相尊重和互相關懷之中。給戶外勞動者更多關愛,體現了對特殊群體的尊重與關懷,讓人們收獲了滿滿的正能量,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和諧與溫暖。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已成為一座座城市愛心品牌的“戶外勞動者驛站”,在各級行政辦公區“標配”的并不多見。事實上,在為各級行政辦公區服務的人群中,也有不少的環衛工人、出租司機、交通警察、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他們同樣面臨著“如廁難、熱飯難、喝水難,遇到極端天氣更是無處可躲”等實際問題。
顯然,為行政辦公區建立精細、人性、規范的“戶外勞動者驛站”也非常必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為例,2019年1月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作為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新的辦公地。潞源街道總工會想戶外勞動者所想、急戶外勞動者所急,建起了24小時對城市副中心建設者和戶外勞動者開放的驛站,配備了微波爐、飲水機、自動售貨機等設施,可為環衛工、快遞員、交警、出租司機等各類戶外勞動者提供手機充電、免費上網、飲水、熱飯、閱讀、休息等服務,可以說辦到了戶外勞動者心坎上。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首個24小時戶外勞動者驛站,不僅設施配備齊全,更是面向眾多戶外勞動者敞開式服務和全天候服務。據悉,潞源街道總工會還將在轄區內探索增設更多驛站,使更多戶外勞動者“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急可如廁、累可歇腳、傷可用藥”,讓他們“人到副中心,心定副中心,情系副中心”。
無疑,這是對“傳統”戶外勞動者驛站的“升級”,也是對戶外勞動者關愛的“升級”。不僅讓廣大戶外勞動者“工作起來更有干勁兒”,同時給全社會釋放了“尊重勞動、關愛戶外勞動者”的積極信號。于此,“24小時戶外勞動者驛站”值得各地復制。(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