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左)與陳淑清(右)。林巧生 供圖
為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引導群眾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美德,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創建,推動文明鄉風在瓷都扎根結果。德化縣廣泛開展“好婆媳、好妯娌、好鄰居”(簡稱“三好”)系列宣傳活動,即日起,德化文明網將為您講述德化“三好”人物的故事。本期講述的是來自德化縣美湖鎮洋坑村的好媳婦:陳冬梅。
陳冬梅自2013年和丈夫許金炳喜結連理后,兩人雙雙在德化縣城務工,婆婆陳淑清也在家附近瓷廠打點零工補貼家用,一家人的日子雖稱不上富裕卻也和美和睦。
然而,厄運卻在悄無聲息間突然降臨到這個平凡的家庭。七年前的一天,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婆婆陳淑清在操持家務時,因病引起血管收縮導致中風,家人發現后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治療。
彼時,陳冬梅夫婦的大兒子才降生不久,生活的重擔就這樣壓在了這個家庭上。“冬梅確實辛苦,白天要顧家,晚上還要陪護。”許金炳回憶說,住院期間,家人排班輪流陪護母親,陳冬梅則過起了“三點一線”的生活,務工、照顧孩子、做家務“三不誤”。到了晚上,陳冬梅則和丈夫、丈夫的哥哥姐姐輪流在醫院照顧陳淑清。經過一系列的治療,陳淑清的命保住了,但已是說話不暢、生活難以自理。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厝邊頭尾都夸許家“久病床前有孝子、有孝媳”,面對婆婆的狀況,陳冬梅毅然決然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她每天為婆婆穿衣穿鞋、梳頭洗臉、喂飯喂藥,就連婆婆的如廁也是由她服侍,沒有半句怨言。“婆婆能好起來就是我們最大的福音,我再苦再累也值得。”陳冬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每天再忙,也要攙扶婆婆下床,練習站立、走路。婆婆走幾步路,陳冬梅就扶著她休息片刻,隨后又扶著婆婆繼續練習,常常累得汗流浹背。在陳冬梅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婆婆陳淑清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都有所好轉。
照顧老人,有諸多不易,冬梅卻總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婆婆也是媽,作為子女,理應主動照顧,母親生病,我更要孝順她,這是義務也是責任。我現在要做出榜樣來,等我老了兒女們自然也會孝敬我。”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華麗的辭藻,陳冬梅用實際行動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踐行著她的孝道,傳承著向善向美的家風。(美湖鎮 林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