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給《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復函中提出,將在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和加大相關問題研究四個方面進行改變,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此答復經報道后,引發熱議。何為“陽剛之氣”?教育學、社會學專家學者及網友提出了各自的見解。記者梳理發現,在教學層面,已有多地嘗試開設“男孩班”,或在教育初始階段補充“男幼師”。(1月31日《半島晨報》)
近幾年來,對于男孩氣質趨于“文弱”的討論已不是新鮮事。不必諱言,現在的男孩的確不像以前的男孩那么堅強、勇敢、果斷,不少男孩表現出柔弱、自卑、膽怯等現象。于是,培養男孩“陽剛之氣”,常常成為教育的熱點話題,更有人發出“拯救男孩”的呼吁。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男生應該是“陽剛”的,女生是“陰柔”的。當一些男生說話細聲細語、動不動哭鼻子,有人便會認為他們缺少“陽剛之氣”;當一些女生表現出像男生一樣的性格和氣場,有人又認為她們缺少“陰柔之美”。事實上,“陽剛之氣”本身沒有性別之分,它是一種由內向外散發出的“比較明顯的、優秀的性格和品質”,包括自信、堅強、勇敢、果斷、大方、友愛等。這些優秀品質,并非男性的專利,女性也一樣可以擁有。
進而言之,培養學生“陽剛之氣”,不應止于男孩,而是面臨所有青少年兒童。據此,教育部在復函中,并沒有專指男生,而是提出“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煉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央視評論也進行了明確的詮釋,陽剛之氣并不等于簡單的“行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養“男人”“女人”。
如何培養學生“陽剛之氣”?教育部在復函中表示,將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大力度提高體育教師素質能力,同時將加大相關問題的研究。“加大相關問題研究”,也意味著“陽剛之氣”不只是體魄的強健。體育運動可以“野蠻其體魄”,是培養“陽剛之氣”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要“文明其精神”,注重孩子內在涵養、精神境界和意志品質的培養,培塑家國情懷、承擔社會責任。如課本教育之外多一些革命戰爭故事、民族英雄事跡、優秀發明創造等內容,激發孩子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大都比較繁忙,尤其是爸爸的缺位,往往會使得孩子缺乏向男性學習的機會;而媽媽的越位,往往會包辦孩子的一切、強制孩子,也使得孩子失去自我個性。培養孩子“陽剛之氣”,父母應“各就各位”,正如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闡述了自己的見解:“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少年強則國強”,愿我們每一個中國少年,多些“陽剛之氣”與“精神之鈣”。(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