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一則關于“江西九江銀行推出彩禮貸”的消息在網絡傳播。昨日下午記者從九江銀行客服處獲悉,海報為產品部門的宣傳,但該產品未上線,后期也不會上線,目前也沒有其他客戶來申請此業務。(3月17日北京青年報)
銀行宣傳海報顯示,“彩禮貸”最高可貸30萬元、最長可貸一年、年利率低至4.9%,可用于新婚旅行、購車、購買首飾、購家電等用途;申請者需滿足22周歲以上、工作一年以上、一方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三個條件。有媒體記者嘗試點擊“立即申請”二維碼鏈接,顯示為一個“手機快活貸-零花錢”的申請頁面,產品利率則從海報宣傳的4.9%變成了年化利率最低至6.3%,既顯得服務產品沒底氣、不陽光,又給人以“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
“彩禮貸”海報甫一面世,很快遭來網友與輿論一邊倒的吐槽與批評。曾幾何時,一些地方高價彩禮攀比之風盛行,令婚姻幸福、家庭和諧蒙上陰影,甚至導致因婚致貧、拆散姻緣等不良后果,要求治理遏制的呼聲一直頗為高漲,經過有關方面的宣傳、引導,倡導新風尚推動移風易俗漸成社會共識。看似善解人意、雪中送炭的“彩禮貸”則反其道而行之,無異于給這一陋俗推波助瀾、火上澆油,也難避趁火打劫之嫌,刺痛大眾神經、遭至社會抵觸、抵制,完全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等不良風氣治理;民政部《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整治天價彩禮等不正之風,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民法典》則明確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彩禮貸”不啻是跟社會文明崇尚唱“對臺戲”,更突破了國家法律的底線。“彩禮貸”跳轉“零花錢”式的“此地無銀三百兩”,表明其未必不清楚該款金融產品自帶負能量,純粹是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饑不擇食,肆意沖撞道德和法律邊界。
在消費越發多元化時代,商家注重細分市場精確營銷,針對特定消費群體“量身定制”個性化產品,既可增強產品競爭力又能更好滿足消費需求,只要合法守信不違背公序良俗原本無可厚非。“彩禮貸”不招待見成眾矢之的提示我們,任何服務產品的提供,任何商業逐利行為,任何創新營銷手段,都不能逾越道德、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線,不能低估公眾智商、漠視價值倫理,而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講求社會公德、恪守社會責任。引導理性、健康消費,倡導、恪守商業文明,才能塑造良好口碑、增強顧客粘性、實現各方共贏,反之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既損自身聲譽又給社會添堵,沒一個贏家可言。(莆田文明網 荔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