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清明,很多人把返鄉祭掃也提上了日程。燒冥紙、冥幣是很多人寄托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方式之一。這兩天,黑龍江哈爾濱市要求“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一事上了熱搜。(3月23日中國新聞網)
出現這樣的尷尬,實在不難想象。盡管,自2009年起,哈爾濱就相繼發布過公告、通知,并在2015年前后,在焚燒集中區域設置了祭祀鼎或焚燒桶,同時倡導人們清明祭掃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如樹祭、水祭、網祭、花祭、誦讀歌唱等。但是,民間喪事活動,包括祭祀用品,這是成百上千年形成的民風習俗,又豈能是一朝一夕可以徹底扭轉?
這件事的背后,其實是當代城市管理與傳統文化民俗之間的矛盾,體現的是城市管理中‘堵’與‘疏’的問題。對此,有專家認為,從城市的環境、污染排放以及城市安全的角度來看,城市管理者有其良好立場和出發點,但是在具體的政策實施方面,方式方法有所欠缺。
要改變的是千百年來深入民心的、涉及到幾乎每一個家庭的民俗,這并非發幾封“告市民書”就可了事,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充分的民意調查,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動用社會基層組織進行倡導和引導,給大家提供一些替代方案和手段,搭建一些平臺讓人們寄托哀思,甚至要考慮到不同年齡、階層等人群的差異,比如針對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如何讓他們跨過“數字鴻溝”,接受“云祭掃”等新興祭掃方式,等等。
因為政策出臺前端沒有做好深入調研和民意摸查,政策出臺后沒有做好宣傳教育和疏通引導,從而引起民眾爭論,這更是值得各地相關部門反思。
近年來,因為傳統殯葬、祭祀活動與現代社會文明格格不入,并對現代人生活、環境帶來了干擾,國家和地方不僅在大力推進現代化殯葬改革,還在千方百計規范民間祭祀活動。可以說,包括黑龍江哈爾濱市的這些做法,也符合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甚至,國家今后在立法層面禁止生產、經營、焚燒冥紙冥幣,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每年清明前后,為規范民間祭祀活動,各地各部門都打出各種強有力的“組合拳”,這是在一以貫之執行國家好政策的體現。但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保持應有的定力和智慧,一切要講究循序漸進,講究方式方法。特別是,在目前并無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更要依法行政,審慎決策,盡量避免采用處罰措施。千萬別因為操之過急,方法簡單粗暴,把好政策執行走樣變形了。(惠安文明網 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