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26日訊(通訊員蘭舒凡)石墻草頂,黃墻黛瓦,小橋流水,茶香四溢……柘榮縣乍洋鄉溪口村有著如油畫般的農村院落。屋內干凈整潔,屋外古樸典雅,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卻又處處顯得超凡脫俗。近年來,乍洋鄉立足實際,狠抓鄉村產業發展,深化人居環境整治,著力特色文化培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精心打造點上出彩、片上成景、面上整潔的美麗鄉村。
發展致富產業 激發致富內動力
柘榮縣乍洋鄉素有“萬擔茶鄉”美譽。為了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近年來,乍洋鄉以茶文化為脈絡,著重培育溪口“古韻茶村”文化品牌,以打造茶產業示范帶為目標,堅持向重點區域集中,以點帶面,努力形成村村經營茶山、人人生產茶葉的發展格局。
為保障茶葉質量,逐步實現鄉域茶葉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經營、數字化存儲,乍洋鄉在前樓村建設生態茶園示范基地,通過引入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科學管理500畝無公害生態示范茶園。據前樓村支部書記鄭以華介紹,生態茶園示范基地采用傳統種養、現代管理的種植模式,既可以保障茶葉品質,又可以擴寬茶葉市場,為打造鄉域品牌邁出了扎實的“第一步”。
據了解,2020年以來,乍洋鄉從事茶葉加工、營銷達7000人,茶葉種植面積超過15000畝,占全縣茶園總面積近四分之一,茶葉全產業鏈產值1.8億元。
在發展茶產業之余,乍洋鄉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發展理念,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強村帶動、抱團發展”的思路,在實施“一村一品”基礎上,加速全鄉產業結構向區域模塊化發展。在以寶鑒宅村為核心的上半片區,打造水碓油茶基地、柯嶺黃辣椒、寶鑒宅牛奶草莓為核心的觀光示范區,在以前樓村為核心的下半片區,打造以夏黑葡萄、黃金百香果、有機大米、淡水鰻、結球生菜等產業為龍頭的石山洋高優農業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橋嶺麝鹿特種養殖、長岐鳳里千畝竹林種植,助力農業產業提檔升級。
改善人居環境 提升群眾幸福感
近年來,乍洋鄉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抓手,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向縱深發展,牢牢把握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逐步對群眾切身相關的水、電、路、網進行提級改造。
乍洋鄉按照“全域覆蓋、連片示范、提升水平、打造精品”的思路,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鄉村道路提級、戶廁改造、安全飲水和電網延伸工程,實施五蒲溪、南洋溪、石山溪等河道清淤工程,完成溪口、乍洋村文化廣場建設及前樓村、溪口村道路白改黑工程,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乍洋鄉堅持“拆違、清臟、治亂”齊推進,將垃圾清運與環境保潔納入網格化管理,推行“黨員+網格員”模式,構建全方位管控體系。投入160萬元集中開展“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重點清理鄉村塘溝12.6公里、胡亂搭蓋132戶、廢舊廣告86個、危舊房屋24棟,逐步消除鄉村亂搭亂建、亂貼亂畫現象。
在全域推行環境整治的基礎上,乍洋鄉著力推進監管常態化、制度化,出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推行“門前三包”管理制度,強化“五清楚”工作重點,堅持每月開展一次環境衛生評比,并將結果納入年底工作量化評估,作為評選“十佳村干”的重要依據。
截至目前,乍洋鄉已開展環境評比9次,列支以獎代投工作經費155萬元,口頭約談表現不佳村干12人次。
深挖文化資源 匯聚鄉村新動能
“老鄭,你是村里的老黨員了,又是咱村里的“臺柱子”,可不能說不干就不干呀。”近日,在前樓村的民情茶館里,老村干鄭作橋正拉著村里木偶戲表演者鄭啟明做思想工作。
原來鄭啟明尋思退出村里的木偶劇團,搬到縣城和兒子居住。可村里的木偶戲演員就屬老鄭詮釋得最出彩,最討村民們喜歡。好說歹說大半月有余,老鄭總算打消了回縣城的念頭,決定留下來為村里的文化事業做貢獻。
以前,農村不僅文化設施缺乏、文化活動稀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娛樂方式也非常單一,除了看電視、打麻將、聊天外,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了。如今,村民文化活動形式日漸多樣、內容日益豐富,傳統的農村一天天變得文藝起來,百姓的精神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富足。農家書屋建設、文化下基層活動……高頻率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村民精神文明建設的常態。
為推動鄉村文化全面振興,乍洋鄉堅持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為托手,先后修建了茶產業博物館、文化廣場和民情茶館,配套鄉圖書室、文化中心、農家書屋、村文化室等基礎學習場所,結合人才孵化平臺,將茶農驛站、茶業文化館、農業示范基地、田園綜合體等場所,改建為“田間大學”“鄉村黨校”等鄉創人才培育基地,逐步塑造文化大鄉形象、提升鄉村品位和市場競爭力。
乍洋鄉還通過拍攝《煙雨溪口》微電影以及舉辦溪口攝影旅游節、寶鑒宅畬族“三月三”文化節、開茶節、農民豐收節等節日活動,使表演藝術、手工技藝和民俗文化等領域多層次文化人才齊聚鄉村,增添鄉村文化活力,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柘榮縣委文明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