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展如約而至。在抖音等社交平臺上,央美畢業展的話題播放量達1.9億次,堪稱今年夏天京城最火展覽之一。記者6日在展覽現場看到,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前來欣賞這場“視覺盛宴”,為現場增添新鮮活力雖好,但也帶來了一些不文明觀展行為:直接用手觸摸展品、穿著鞋隨意在作品上踩踏、直接扯下展品裝置……美術館內,被抹花的油畫、被拉扯變形的藝術裝置隨處可見,令人觸目驚心。(6月7日《北京日報》)
孩子沒有不犯錯不闖禍的,這是天性。再乖巧的孩子,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孩子會不會變成“熊孩子”,關鍵是家長。比如,看到孩子追逐打鬧,應及時制止;制止不了,應帶孩子離開。但從媒體報道看,一些孩子在美術館內大聲喧嘩、橫沖直撞時,總不見他們的家長制止;甚至有家長鼓勵孩子去隨意擺弄禁止觸摸的藝術品,還在一旁為孩子錄制小視頻。展館的觀影廳內,還有家長放任孩子在沙發墊上嬉戲,絲毫不顧其他觀眾的感受。
一段時間以來,“熊孩子”在博物館、美術館、影院等公共場所追跑打鬧、大聲喧嘩、胡摸亂碰等,每每戳中人們心中的痛點而引發熱議。這些缺少“觀展禮儀”“觀影禮儀”的行為,發生在陳列著代表人們美好情感的展廳里、享受“視覺盛宴”的影院里,體現出一種文明本該有的樣子和不文明現實之間的矛盾。對此,專家提醒家長,比“觀展”本身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如何觀展”。孩子的素質教育不是背下多少名家名篇,看過多少名畫那么簡單,而是要將知識轉化為文明素養。學會“如何觀展”,應是孩子的必修課。
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性。在家中備受寵溺的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也容易失控,從根本上講還是家長造成的。所謂“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母對孩子文明素養的培育,應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孩子在公共場所行為舉止失控,最該反省的應是家長尤其是父母,自己平日做得究竟如何?是不是在公共場所也大聲喧嘩、是不是也不顧他人感受?
可見,無論是觀展還是觀影,家長首先要提升自身文明素養,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應當提前做好功課,不僅是相關的知識準備,還包括文明禮儀的準備。只有家長懂得對文化藝術的敬畏,才懂得讓孩子學會“如何觀展”。畢竟,家長帶孩子領略藝術之美的初衷,是為了對孩子進行文化藝術熏陶,那就不能忽略孩子文明觀展的培養和教育。比如,家長們在參觀展覽前,應向孩子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在觀展時,需及時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引導孩子尊重藝術和他人。事實上,文明觀展的收獲不亞于知識的提升和眼界的拓展。
家長是孩子永遠的榜樣。文明觀展,應從家長做起;培育孩子,需家長把關。(臺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