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文章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2021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最重要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最強大的精神動力。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任重而道遠。因此,更要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這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基本立場。要通過廣泛生動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全國人民從史料中感悟那一代人的所思所想,加深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體悟。要引導廣大青少年學黨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拳拳愛國之情并非與生俱來,重在從小培養。相較于宏觀抽象的說教,一些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或流于形式,如何讓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無聲”,是擺在學校乃至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答題”。眾所周知,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這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寶貴歷史財富。而且,相較于宏觀抽象的說教,真實的史實、發黃的老照片、字字泣血的烈士遺書等具體可感的細節更能引發情感的共鳴,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應大力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厚植愛國情懷。我們黨經歷戰火洗禮和歷史考驗,是一部奮斗史,也是一部學習史。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通過深入、持久、生動的教育實踐,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鼓樓區委文明辦 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