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導向、徒步旅行,連續三年暑假,宿松縣洲頭鄉官洲村的汪建波帶著女兒,徒步從杭州到安慶讓女兒在途中感受生活的艱辛、感受成功需要堅持、感受自然的大美,今年的暑假也不例外。6月22日至7月6日,父女倆從杭州徒步至宿松,一共走了14天半,總路程464.5公里。(7月12日《安慶晚報》)
14天半走了464.5公里,對于汪建波的女兒而言,這一路既體驗到了徒步旅行的快樂,也難以避免地遇到了諸多困難。這是對她的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歷練,更是一次主動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感受生命、積累經驗的過程。每一步向前都會帶來收獲,每一個困難都是對成長的一次歷練。必定會讓這個女孩收貨課堂之外的珍貴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課堂教學無法給予的。
14天半走464.5公里,是一種社會實踐,基于現實,這樣的社會實踐對于青少年而言,太缺少了。確實,與整日待在“溫室”里相比,徒步幾百公里當然很辛苦,但卻可以讓人切身體悟其中辛苦,這種體悟將會在其內心留下深深印記,乃至對其一生產生影響。這既是對身體的鍛煉,也是對意志的歷練。恰如汪建波所言:因為自己是創業者,是苦過來的,現在的孩子很難有吃苦的機會,但是三次的徒步經歷,給他最大的感受是孩子成長了,她懂得了什么是堅持,什么是艱辛。
相較于書本對“社會與生活”的教育方式,14天半走464.5公里是直接切入現實生活,這種親身實踐的方式無疑更能直觀、深刻地體味“社會與生活”,真切感受什么叫“辛苦與不易”,在這種直觀、深刻的體味和感受中,女孩會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也更能直面生活中的艱難挫折。
所以,14天半走464.5公里,雖然充滿挑戰和困難,但卻是一種對人生成長最有效的社會實踐,也是最直觀的吃苦教育,這是任何其他方式都無可替代的成長教育和歷練。在條件允許、準備充分情況下,這樣的徒步旅行方式可以有。有條件的家長,可以選擇孩子放暑假、寒假時間,帶孩子一起來一場徒步旅行、或者是騎自行車的旅行。作為家長,這是陪伴孩子的好方式,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珍貴經歷。(莆田文明網 孫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