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翠郊古民居,漫步時光長廊里的感覺油然而生。沿著鵝卵石鋪設(shè)的小徑步入花園,只見主宅正門的門額上寫著“海岳鐘祥”,意為山海的祥瑞之氣對此情有獨鐘。門額下是青石楹聯(lián),寫著“門拱紫宸春富貴,天開黃道日華光”,一代儒商的大氣盡展眼前。
翠郊古民居是吳氏家族的私家宅院,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占地20畝,依山俯水而建,宛如一個古老的大棋盤,設(shè)于幽谷之中。既有宮殿建筑之恢宏的氣勢,又有江南民宅精雕細鑿的特色,是江南廣大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單體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被冠以“華夏古建筑活化石”“中國古建筑瑰寶”。有關(guān)古民居的照片收錄中國“老房子”大型畫冊,并于1998年在世界圖書博覽會上展示,引起國內(nèi)外建筑界專家的關(guān)注。
庭院深深深幾許
整座古宅由360根木柱支撐而起,主要由3個三井合院并列而成,共圍出24個天井、6個大廳、12個小廳、192個房間。天井每條邊由3塊石條組合,以3個房間為一個單元,每間房安有3個門等。因為“3”通升,《道德經(jīng)》寫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個發(fā)展性的數(shù)字,將子孫興旺、生意興隆全部包含在內(nèi)。
房屋縱橫交錯又緊密相連
古宅把北方封閉的四合院與南方開放的庭院有機結(jié)合,別具風韻。整座古宅共有八條樓梯可以上下。兩側(cè)各有三條,后院兩條。因為整個二層是橫縱相連的,所以從任何一條樓梯上去,都可能繞二層一圈。站在閣樓上觀覽全院,高墻青瓦,如屏似障,層層疊疊,次第而開。嚴實的廳堂間以天井相連,天井兩旁的花墻上又以漏窗借景。墻外花草忽隱忽現(xiàn)又盈溢出含蓄之美,這正是江南園林建筑的典型手法。南北文化結(jié)合,凝重不失輕巧,端莊不失調(diào)皮,宛如情竇初開的少女,美目流盼又不失矜持。
翠郊古民居文化內(nèi)涵豐富,首先作為民居建筑,其中最為濃重的自然是生活氣息。建筑的各種構(gòu)造都是以方便生活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如安全防盜、通風采光、防火防潮等。一路走來,可見每個廂房都有扇虛實結(jié)合的雙層推拉窗,內(nèi)為緊閉的實窗、外為虛的漏窗。相傳當年,吳家有個丫頭專職負責窗戶的開關(guān)。早晨用過早餐,開始將所有的窗戶雙重門打開,開完就到午餐時間。吃過午飯后,開始關(guān)上兩重推拉門,關(guān)畢就要用晚飯了。開關(guān)需要一天的時間,可見花窗之多。通過這么多的花窗,達到通風、采光、防潮的效果。
古宅以木制結(jié)構(gòu)為主,宅院四周是火墻,墻內(nèi)都是加竹的。導游說:“這樣做主要是加固和空竹傳音,如有小偷撬墻入內(nèi),還需鋸斷中間的竹子取出,就會引起很大的響動,起到防盜作用?!?/p>
“樸素而天下莫能爭美”
“青磚灰瓦掩映在碧水青山之中,靈秀而恬靜,融于山水,又點綴了山水。古宅猶如一本舒展開的書卷,透出一股淡雅的書卷氣息?!币晃挥慰腿滩蛔“l(fā)出這樣的感嘆。
青磚空斗墻內(nèi)立竹子
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爭美。”吳氏家族經(jīng)營茶葉,油漆味會破壞茶葉,所以整座宅院里面幾乎沒有刷過油漆,灰瓦之下便是青磚、木材的本色,如悠遠綿長的清唱。進了大宅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藻井,為八卦形,完全由木木相嵌而成,其間雕有24只蝙蝠,寓意一年24個節(jié)氣,福氣相隨。藻井兩側(cè)便是原來的魚池,魚池不僅池底相連,而且與整座古宅24個天井都相連,天井兩旁花墻的花窗中央用木條隔出雙喜圖。
雕刻藝術(shù)在明朝興盛大發(fā)展,到了清朝雕刻藝術(shù)發(fā)展到最高峰,成為社會風尚。翠郊古民居是最為典型的時代代表,用手工雕花裝飾整座宅院,是當年造房歷時13年、耗資白銀64萬兩的主要原因。隨處可見鏤空木雕,還有石雕青石凳、青石石柱、青石楹聯(lián)、青石圍欄等,每一個大廳梁坊、斗拱、殿柱雕刻著雙龍吐珠、雙獅戲球、麒麟送子等,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古宅有192個房間,樓上每個房間有花窗兩扇,樓下每個房間三扇花窗,有的房間前后三扇。邊門又有花窗,光花窗就有1000多扇?;ù暗窨讨鞣N各樣動植物,有蝴蝶、蝙蝠、石榴、花鳥、梅蘭竹菊,還有八仙人物、雙壽雙喜圖等,雕工精細,典雅出眾,刀法靈巧,神態(tài)各異,精美絕倫。通過文字或動植物的諧音、象征等,表示祝福之意。
1956年,上海畫院的學生來這里實習,原計劃一星期,但覺得這里的雕刻藝術(shù)風格多種多樣,惟妙惟肖,古樸大方,造型獨特,栩栩如生,要求延長3天。1966年,北京畫院的學生,原計劃在這里實習10天,后來延長至兩個星期。師生們覺得這里的雕刻種類多,工藝水準高,造型生動,刀法靈活,整座宅院如一幢雕刻藝術(shù)展覽館,令人流連陶醉。
茶香座上待君來
翠郊古民居內(nèi)設(shè)有茶室,庭院中曬著一匾匾茶葉,這座宅院的里里外外,到處是茶的故事、茶的味道,就像一把用久的紫砂壺,透著一股濃濃的茶味。
天井有浮雕墻
據(jù)《吳氏宗譜》記載,公元17世紀末,其先祖應卯公之次子子望公生有大鏡、大鵬、大煥、大挺四子,分別為其建了4座大宅院,翠郊古宅是他小兒子的居所。吳氏以做雨傘架起家,后買田地收地租,繼而經(jīng)營茶葉生意,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翠郊古民居大興土木建房期間,正是制茶、販茶、興茶的興旺時期。
吳家的茶葉與劉墉還有一段故事。古宅三井大廳懸掛著一副劉墉聯(lián)版,黑底白字寫著“學到會時忘粲可,詩留別后見羊何”。據(jù)說,吳氏先人在清乾隆時的福寧府開茶莊茶樓,家族生意做得相當大。福寧府水陸皆通,交通便利。赫赫有名的大學士劉墉隨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時,曾經(jīng)蘇杭順流直下到福寧府,尋至一茶樓,偶遇吳家主人吳應卯,兩人一見如故,品茶論道,相談甚歡。說到盡興處,吳應卯取出一款茶葉給劉墉品嘗。劉墉一品之下,只覺此茶香韻獨特,滋味甘甜;再品,口齒生津,令人回味無窮;三品、四品之后,頓感通體舒暢,心曠神怡,不禁連稱“好茶”!此后很多年,劉墉與吳家都有書信往來,還專門贈送了一副對聯(lián)給吳家?;貋砗?,吳氏先人便將它刻成聯(lián)版,掛于廳堂。上聯(lián)“粲可”是佛教祖師達摩的兩個弟子“慧可”和“僧粲”,佛學講究悟道,即學成忘恩師。下聯(lián)“羊何”是南朝的一對文人雅士,一位叫羊旋之,一位叫何長瑜,兩人是摯友,經(jīng)常與山水詩人謝靈運一起游歷山水,交流詩畫。此聯(lián)含義即為學習到融會貫通之時,豁然忘了恩師,別后留詩一首,見詩如見摯友。劉墉聯(lián)版歷經(jīng)200多年風風雨雨,仍保存完好。
翠郊古民居用磚木結(jié)構(gòu)修葺歷史的堅固,成為儒學文化與茶商精神融合存世之物證,吸引著八方游客,帶給現(xiàn)代的人們守望家園的夢,也帶給人們濃濃的鄉(xiāng)愁。(閩東日報 蔡雪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