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滄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對轄區企業開展以“保障食品安全,杜絕食品浪費”為主題的監督檢查行動中,發現一家烘焙店面包制作間的廚余垃圾桶內,有數片被丟棄的新鮮面包。根據《反食品浪費法》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食材浪費的規定,執法人員對該店當場開具《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其限期改正食品浪費行為。這也是全市首張針對食品浪費行為的責令改正文書。(廈門日報)
今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食品浪費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從此,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再只是提倡,而是有法可依。
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建立反食品浪費長效機制,《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推動了全社會對食品浪費行為的進一步認識和制止,為社會建立了行為準則。從道德倡導到法律規范,體現了國家對反食品浪費行為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迫切現實需要。法律已成,后續還需相關部門、生產者、消費者等的嚴格遵守及嚴格監管,讓法律條文真正落地,成為有效制止浪費的“推手”。
反對食品浪費,牽涉面廣,個中情況復雜,需社會各方共同合力。一方面,食品浪費行為發生的場所和流程較多。除了餐館、食堂等公共用餐場所,還有家庭餐桌等小范圍場所,以及食品材料生產、采購、備餐、成品制作、廚余處理等各個流程,涉及的范圍廣、環節多。另一方面,產生食品浪費的人員,除了食品生產者,也包括消費者等,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浪費習慣和觀念。作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復雜社會問題,《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讓食品浪費行為有了法律約束,從而倒逼浪費現象的減少。與此同時,我們要清楚地意識到,除了法律約束,反對食品浪費更需要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包括思想觀念的改變、從一點一滴做起的行動自覺、行業規范的建立、創新舉措的推出、監管的得力等,做法更多元、制止更有力、監管更精細,讓節約不再是被動行為,而是刻在心里的主動反應。
在法律的約束和推動下,以及從業人員、監管部門、消費者等群體的共同努力下,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行動自覺,是可以期待的。(龍巖文明網 蔡生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