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紅花崗區在全區組建青年志愿者、黨員志愿者和退役軍人志愿者三支服務隊,搭建服務平臺,建立健全長效服務機制,全方位面向群眾開展優質服務,切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截至目前,三支服務隊累計開展志愿服務3000余(場)次,服務人數66000余人次,為社區或居民幫辦力所能及的實事和好事1100余件。(9月3日《遵義日報》)
有人說,一個城市招募志愿者的短時動員能力,是對城市文明水平的最直接檢驗。當發生疫情,或者發生臺風、暴雨等城市應急事件時,需要在短時間內招募志愿者,此時,在越短時間內招募的志愿者越多,以及主動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的人越多,不僅檢驗一個城市志愿者的數量,更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指數,彰顯一個城市的社會凝聚力。
在抗擊疫情這場嚴峻斗爭中,廣大志愿者無私奉獻,一呼百應。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千千萬萬的志愿者真誠奉獻、不辭辛勞,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遵義,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行列,廣大志愿者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用行動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志愿服務“群像”,一道道流動的“志愿紅”,讓我們看到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文明“底色”。志愿者表現出的集體奉獻和擔當,更是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
抗擊疫情需要志愿者,城市文明建設需要志愿者。所以,要換位思考理解志愿者的奉獻,尊重志愿者的辛苦勞動,并給予志愿者回報。比如,推行志愿積分做法,參加志愿服務可以累計積分,積分可以直接兌換洗衣液、毛巾等實物,也可以用“志愿積分”換取“志愿服務”。這種正向激勵,既增強了志愿者的榮譽感,也讓志愿者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這其實就是讓“有德者有得”,通過完善的制度激勵機制,用良法善策將對志愿服務的激勵、回饋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激活人們心中的善念,激發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不斷壯大城市志愿者隊伍。
“志愿紅”是最美文明“風景線”。滴水成海,聚沙成塔。一道道志愿服務的“紅色風景”線,彰顯了城市的文明形象,體現了城市的精神風貌。千千萬萬志愿者用愛心、奉獻筑起抗擊疫情的“萬里長城”,千千萬萬的志愿者以實際行動踐行無私奉獻的志愿者精神,他們心中共同的理想信念其實很簡單——城市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惠安文明網 孫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