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養體現了孝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薄葬體現了節約,實行移風易俗。近年來,各地在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重殮厚葬和愚昧迷信的陳規陋習已逐漸被厚養薄葬、文明祭祀等文明新風所替代。但是,部分家庭在辦喪過程中仍有隨意焚香燒紙、違規燃放鞭炮、大操大辦喪事和搞封建迷信活動等不文明現象,不僅污染環境,浪費資源,而且加重了個人負擔。新時代我們要通過“三下功夫”全力推進新時代厚養薄葬。
在弘揚傳統美德上下功夫,全面倡導厚養薄葬的孝德理念。百善孝為先,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我們要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形成老人在世時,晚輩不僅要在生活上多關心、身體上多照顧老人,而且要與之交流,在精神層面上也讓老人不感到寂寞。老人過世后不做“虛孝敬”的行為,操辦喪事不盲目攀比,做到喪事簡辦,不使用大花圈、超大花圈和超豪華喪葬用品,減少鼓樂隊和花圈數量,杜絕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在全社會形成厚養薄葬新風尚。
在打造健康時尚上下功夫,全面實行文明簡樸的喪葬禮俗。用感恩的心態悼念先輩,重在感情,貴在真誠,提倡用佩戴白花、一個鞠躬、一場家庭追悼會的文明喪葬儀式來告慰先輩。積極開展鮮花祭祀,網上祭祀,召開集體或家庭“追思會”。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掃一次墓碑、講一段故事、播一首音樂、放一段錄像等健康時尚方式寄托哀思。告別祭祀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祭祀日不在公共場所燒紙、燒香、燒冥物、燃放鞭炮、野外用明火,不留各種安全隱患。
在推進綠色生態上下功夫,全面開展文明科學的喪葬活動。殯儀活動崇尚科學,不揀日子,不看風水,不擺道場,不揚幡幛,以文明、現代科學的方式告慰逝者英靈,用真誠的情感和感恩的心靈追思親人。一方面用環保、生態、潔凈的葬禮方式,表達對逝者的追思,不在沿街大道亂搭靈堂靈棚;不在公共場所焚燒紙錢和鳴放煙花爆竹;不在出殯沿線散撒紙錢污染環境;不堵塞交通,不影響他人的正常生產、生活,自覺維護人居環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綠色生態安葬方式。提倡樹葬、草坪葬等生態環保的安葬方式,把更多的人類生存土地留于子孫后代,造福于人民,用自然、時尚、文明、環保、節儉的方式表達悼念之情。
良好的社會新風尚需要大家共同培育,通過自己道德養成,廣大黨員、干部要以培植新時代文明新風為己任,自覺遵守喪葬禮俗改革,爭做厚養薄葬的倡導者、傳播者、示范者;廣大人民群眾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革除鄙俗陋習,讓厚養薄葬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老人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安享晚年、頤養天年,讓他們的生活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田縣委文明辦 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