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作為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土地,保存了眾多革命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古田會議會址、才溪鄉調查舊址、松毛嶺戰地遺址、長汀革命舊址群等,都蘊含著感人至深的紅色往事,都凝結著閩西人民艱苦奮斗的犧牲奉獻,是閩西紅色歷史的見證,是閩西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革命歷史紀念場及文物所傳承著閩西兒女對黨對人民的忠誠 “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紅色基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閩西兒女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前赴后繼,其形可觀、其質可觸,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保護好這些紅色資源是當代閩西人必須承擔的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
筆者認為要用好用活這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使紅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全面推進革命文物和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
要加強紅色文化保護,完善紅色文化內涵。紅色資源一旦破壞,便不可再生,做好紅色資源保護,是長期艱巨的任務,絕非喊喊口號、走走形式而已。筆者認為要盡早制定工作計劃,撥出專款,委托專門團隊,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深入走訪“五老”人員、烈士后代等,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背后的思想內涵,搜集整理完善紅色資源,加強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研究,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統籌做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
要做好紅色文化教育,播撒紅色文化“基因”。筆者認為要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打造精品展陳,增強紅色文化品牌傳播力、影響力;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從小在心里樹立紅色理想,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用好傳統與現代學習方式,在“閩西黨旗紅”“紅土先鋒”較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開設學習專欄,堅持每天推送高質量的學習信息,讓紅色文化入心入腦;圍繞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研究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大學校,按就近就便原則,組織黨員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到紅色教育基地等地接受紅色教育,重溫黨史,堅定信念。
要深挖紅色資源稟賦,帶動城鎮經濟發展。筆者認為在符合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大力推進“革命文物+”戰略,發展紅色旅游,將紅色景點串珠成鏈,在空間布局、線路安排、產品研發、品牌形象等方面做到城鄉統籌,推出精品紅色旅游線,帶動餐飲、民宿發展及農副產品銷售,推進富民強村,讓革命文物資源成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及現有成熟的商業資源,加快推進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探索“紅色文化+”發展新模式,促進紅色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紅色文化精神,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不斷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抓黨建促進鄉村振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帶動富民強村的堅強戰斗堡壘。(龍巖文明網 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