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路過城區(qū)一條主要干道,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夜間泊車位的噴繪工作,每個停車位采用白色虛線噴涂,停車位線框內標注了限時停車的時間段。旁邊一位家住附近的市民說:“這個規(guī)劃很好啊!我們社區(qū)規(guī)劃建設早、道路小造成停車不方便,現(xiàn)在這樣有地方停車方便多了!”
近年來,隨著我市中心城市的不斷發(fā)展,私人家庭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停車難問題不斷出現(xiàn)。為維護龍巖中心城區(qū)良好文明道路交通秩序,緩解城區(qū)停車供給需求,盤活現(xiàn)有道路資源,龍巖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結合中心城區(qū)道路實際情況,在城區(qū)主要路段設置夜間限時停車泊位,每天晚19時至早上8時前可免費停車。這種積極把公共資源用之于民的辦法,既緩解了城區(qū)車輛亂停亂放的問題,又能夠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值得點贊。
事實上,既是公共資源,其建設初衷和目的是滿足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需求,為群眾提供基礎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資源應當不忘其“公共”之本意,并時刻關注群眾的真實需求,并以此為據(jù),量身定做。
公共資源用之于民有利于提升形象。建立公共資源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如果將公共資源閑置,不僅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也會降低群眾的滿意度。因此,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公共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真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這樣才能通過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有關部門在群眾心中的形象。
公共資源用之于民有利于解決城市發(fā)展進程中的難題。如城區(qū)停車難問題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果這種問題長期存在,會降低群眾的生活舒適感。因此,各地都能在圍繞熱點、難點問題,通過公共資源用之于民,切實幫助群眾解決難題,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群眾體驗的滿意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公共資源用之于民有利于補齊短板。“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要通過各種方式及時查找服務群眾過程中存在的短板,以變應變,通過公共資源的有效供給,讓群眾分享公共資源的建設成果。如此一來,才能不斷補齊短板,真正讓群眾滿意。
總之,公共資源的第一要義應當是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有關部門應充分聽取并征求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真正利用和使用好公共資源,發(fā)揮出其最大化的作用,致力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龍巖文明網(wǎng) 蔡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