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洲街實行嚴管措施后,道路交通秩序暢通。
群眾的幸福獲得感提升,除了與生活品質相關,也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密切聯系。近年來,泉州各級公安部門依托大數據平臺等科技手段,開展交通秩序整治,以“保暢通、防事故”為目標,努力提升泉州市區道路交通環境,營造安全文明出行氛圍。
交警在寶洲街利用無人機進行交通糾違
科技賦能 解決道路擁堵“頑疾”
“以前早晚高峰的時候,上班根本不敢走寶洲街,經常堵車,一不小心就遲到。現在通行效率高多了,每天上下班都走寶洲街,不再擔心遲到。”在泉州中心市區刺桐南路一公司上班的張女士對于寶洲街的變化深有感觸,她覺得,交警的創新做法值得點贊。
寶洲街田安路至刺桐路路段,全長大約1.1公里,短短的距離聚集了萬達廣場、酒店、醫院等場所,人流量、車流量很大。此前,一到高峰期,該路段幾乎都會發生交通擁堵,開車經過往往要十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提升城市形象,泉州市交警支隊找準癥結,依托大數據指引、科技賦能和聯動共治等手段,實施“上天入地”管理模式。2021年1月27日,交警部門對寶洲街田安路至刺桐路全路段采取禁止停車上下客的交通嚴管措施,并通過電子警察設備對車輛停車上下客等交通違法行為進行抓拍。經過3天整治,寶洲街萬達路段日均擁堵指數由6.33-8.62(中、重度擁堵)下降至1.96-3.31(暢通、基本暢通),得到了社會各界及廣大市民的好評,同時為治理大型商超周邊路段擁堵問題成功探索了“萬達模式”。
近年來,這樣的創新舉措不在少數,泉州市交警支隊針對城市交通堵點、難點進行深度調研分析,科學拆解、重構交通組織,挖掘交通潛能,不斷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如,運用“扁擔思維”均分負荷,臨漳門交通節點交通延誤指數由60.44縮短至37.43,極大緩解了早高峰排長隊問題;采用“通功易事”盤活資源,協調刺桐時代村、東亞文化之窗兩個文化景點為周邊的泉州一中、泉州外國語學校、泉州科技中學接送學生車輛提供1小時免費停車服務(共約600個停車位),促進通行效率與企業效益的雙贏;通過“外寬內明”精細治理,義全江濱路口交通延誤指數下降50%以上,平均停車次數由0.9次降為0.6次。
交警嚴查各類交通違法行為
疏堵結合 優化群眾出行環境
“您好,請行駛到非機動車道上。”近日,在中心市區刺桐路豐澤街路口,外賣配送員陳某因駕駛電動自行車未佩戴安全頭盔、不按道行駛被豐澤交警二中隊民警攔下,民警對陳某的交通違法行為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并依法處罰。
在中心市區田安路與泉秀街交叉路口,市民吳女士剛要騎車闖紅燈,一旁的提示音就響了起來。在提示音不斷提醒之下,她退回非機動車道上,耐心等待綠燈。
近年來,針對電動車管理,泉州市交警支隊堅持“人工+科技”同步提升管理。在日常執法中,持續開展電動車專項治理,通過贈送安全頭盔等柔性執法手段加強文明交通勸導;采取“白天圍城、夜間點燈”方式加大現場糾違力度;通過研發“電動自行車專項整治數據采集系統”,成立視頻抓拍小組,通過人臉識別及軌跡分析,對違法人員開展“進家入戶”精準宣傳,并將違法情況通報相關單位及個人,起到良好的執法震懾作用。
停車管理上,泉州市交警支隊堅持“動態+靜態”同步改善。從優化群眾出行環境和提升城市品質的大局出發,積極推動各區政府牽頭,全面摸排盤活閑置停車資源,按照“應劃盡劃”原則,最大限度施劃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泊位,滿足群眾停車需求;全面摸排路外停車位、社會停車場、機關大院、新建小區、樓盤、商業綜合體等停車泊位情況,積極牽線搭橋、推進停車位共享舉措。同時,重新梳理并施劃了白色收費車位、藍色限時免費車位、黃色專用車位,首批設置了10個綠色如廁專用車位,在有條件的學校門口設置粉色接送學生專用停車道,為群眾提供停車方便。據了解,全市公安交警部門按照“應劃盡劃”的原則,共摸排禁停標志標線3258處,整改禁停標志牌491面,調整停車泊位管理模式1401個,增設停車泊位2642個,新施劃夜間免費停車泊位1530個。
深入車站宣傳交通安全知識
專項整治 精準消除風險隱患
近日,在中心市區豐海路,豐澤交警秩序中隊民警通過研判發現,兩輛面包車常常在固定時段往返于東海某處和郊區兩處工廠。通過視頻巡查,懷疑兩輛面包車有超員接送工人的嫌疑。通過布控收網,兩輛運載工人的超員面包車在豐海路和江濱路相繼落網。這是豐澤交警大隊利用“曙光”研判機制查獲的又一起超員案例。
近年來,圍繞“減量控大”目標,泉州市交警支隊充分調動黨委政府、行業企業等各方力量,構建多維、多元的“群蟻”作戰單元,利用大數據開展深度分析、事前干預和靶向施策,不斷“蠶食消化”交通事故存量;今年以來先后開展農村交通安全專項整治“春雷”行動、夏季交通安全“夜鷹”行動,啟動“曙光”研判機制、“蜂鳴”防范機制,個性化防范風險隱患,精準化切割事故密集板塊,確保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勢持續平穩向好。(泉州晚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邵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