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福”字,完美詮釋了民以食為天的文化精髓,《說文解字》中說道:“左為衣服、右是一口田”。“福”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大眾性文化、民族性文化,它始終貫穿于華夏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在古代傳統文化中,“福”文化內涵主要有衣食、長壽、平安、修德、和諧等;在現代社會文化傳播中,“福”文化內涵主要有知福、惜福、積福、修福、造福等。“福”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既是古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當代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進入新時代,在打造“福”文化中,人們不僅繼承自古以來福的觀念,還豐富“福”的文化內涵,對傳統“福”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福”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貼“福”字、祝福、祈福等,已經成為傳統節慶時的重要標志和亮麗風景。“福”文化也成為城市經營理念,城市建設理念,當地政府在人民之間有計劃、有行動的展開造福、傳福的各項活動。讓“福”文化更加深度融入百姓平常生活,就要和人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落實到每個人的價值理念、具體行動上。就福建而言,打造“福”文化,可以做到五結合,讓“福”文化在八閩大地上熠熠生輝。
與紅色蘇區文化相結合。福建有37個蘇區縣(市、區),也是一片紅色熱土,到處都有英雄故事,要把這些英雄史詩,好好書寫整理出來,形成更系統全面的八閩英模譜系,激勵當代人努力建功立業,同時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用好紅色資源、賡續蘇區紅色血脈,不懈奮斗造福人民。
與傳統閩學文化相結合。福建因朱熹在福建講學,弟子多為福建人,形成的學派世稱"閩學"思想。要把傳統閩學中哲學思辨、民本思想等核心理念,與黨的創新理論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傳統閩學,使之轉化為更有時代活力的現代閩學文化。
與海上絲綢文化相結合。福建因海而興,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特別是近代以來,出海的福建人通向五洲四海,借助海洋文化這個歷史鏈接和現實紐帶,充分發揮福建作為閩南、客家、媽祖等文化祖地的獨特優勢,把海內外同胞的心緊密連接在一起。
與優秀戲曲文化相結合。福建是戲劇大省,有梨園戲、莆仙戲、高甲戲等民間優秀劇種,要注重對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持續并規模化地宣傳推廣,讓“福”文化繁榮與發展。
與土樓土堡文化相結合。福建土樓蜚聲海內外,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榜上有名,還有一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卻散落在山野鄉間的土堡。全面推進福建土樓土堡科學合理地保護與利用,讓福建土樓土堡再次煥發傳統建筑獨有的文化魅力,使人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能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打造福建“福”文化,要進一步推動“福”文化資源轉化利用,通過打響福建“福”文化品牌行動為契機,有效運作,推廣“福”文化品牌公共標識,積極主動融入“清新福建”全福游,打造若干條“福”文化主題旅游精品線路,建設一批“福”文化景觀設施,形成福建文化思想宣傳大格局,讓“福”文化在八閩大地上熠熠生輝。(大田縣委文明辦 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