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浙江麗水深山里的松陽古縣城,有四處分布的古村落、斑駁的老屋、古舊的街道、傳統的習俗,時間仿佛停滯,游人在歷史中穿行。然而,這片“最后的江南秘境”,一度也面臨古舊民居成危房的尷尬境地,而一旦這些老屋成為廢墟,再美的人文風景也就沒了人氣與靈氣。全國率先開始試點的松陽老屋拯救行動,讓老村落活了過來。(4月18日《新京報》)
傳統村落是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活態遺產。老屋建筑作為傳統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許多民眾濃濃的記憶、深厚的感情。據媒體報道,在松陽,有一戶人家,丈夫得了癌癥,做手術急需用錢,正好有商販想買老房子上的木雕,但是妻子堅持沒有賣,找親戚朋友借錢看病。可見,老屋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的人間煙火氣和蘊含其中的精神血脈。
與受人矚目的國寶文物不同,這些散落在各地尤其是農村的老屋,由于其保護級別低、產權私有化,長期被忽視,保護狀況堪憂?!罢壤衔菪袆印钡陌l起人,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咨詢委員會主任勵小捷透露,目前傳統村落中的古建筑已非常脆弱,如果再不抓緊修繕,我國傳統村落的老屋蓄存量將面臨重大風險。
2012年,國家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至今已公布了五批、6819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在中央財政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開始資助傳統村落中的私人產權老屋修繕,率先在浙江松陽、江西金溪、云南石屏和建水等四個縣,試點實施“拯救老屋行動”。今年“拯救老屋行動”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新一輪整縣修繕老屋項目將在更多省份全面展開。
拯救“老屋”,首先要讓民眾認識到“修老房子有價值”。據悉,傳統村落中,空心村比例很大,民眾普遍缺乏修繕老房子的動力和意愿,特別是由于老房子缺少上下水、保溫隔熱等,沒有現代化的房屋舒適,修老房子對他們而言缺乏緊迫性。當然,這需要財政補助和社會支助資金到位,更重要的是,要讓人們看到修好的老屋能得到利用,讓其進一步創造價值;更關鍵的是,要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工匠隊伍。比如在松陽,若干的大學建筑設計師團隊不僅無償幫助村民把房子修好了,還培育了2000余名傳統工匠、30多支隊伍。
目前,浙江松陽縣修繕好的老屋重新煥發了生機。外出打工村民陸續回鄉,一大批長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開發鄉村旅游、搞特色種植養殖,還有搞非遺項目、公共文化服務等,激活了傳統村落。據統計,全縣超過60%的鄉村植入了民宿、康養、文創等新業態。
“拯救老屋行動”與保護傳統村落是同向而行的。村民們的老屋修繕好了、煙火氣回來了,傳統村落獨特的文化氣質就激活了,也就留住了人們那一縷縷動人心扉的鄉愁?。ㄅ_江區委文明辦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