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注冊賬號或者安裝軟件時,屏幕彈出的“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越來越冗長晦澀,這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閱讀負擔。其中包含大量法律術語和技術名詞的條款,甚至隱含著某些剝奪用戶正當權益的內容。
日前,有報道稱,在手機應用市場里按不同類型下載的5款下載量過億次的App,平均每款App需要用戶“閱讀并同意”的內容約2.7萬字,一些小眾App的協議雖相對簡單,但用戶協議長度也在數千字。2.7萬字,按照一般人閱讀速度平均為300-500字/分鐘來計算,速度快的話,讀完也要將近一小時。
App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即用戶與企業之間就個人信息收集、處理所達成的協議,是個人了解自身信息實現方式的途徑,也是企業獲取用戶信息控制權的渠道。理論上說,協議越詳盡,雙方權利責任越明晰。但讓用戶每次下載安裝時都讀一篇“萬字論文”,怕也有些強人所難。而這就有些矛盾,企業為保證用戶知情權提供細致的條款,但用戶卻因為過于細致導致冗長而“少有人讀”,如此,知情權也就無從談起。
確實,與App本身的使用體驗相比,用戶協議的閱讀體驗沒那么受重視,但它也是也是體現App對用戶友好度的一部分,同樣關系到企業長遠發展和數據網絡安全。對于這一點,用戶、企業和監管部門都不能忽視。
復雜的隱私條款還會給用戶權益帶來了潛在的損害。很多開發者在隱私條款中把所有責任單方面歸于用戶,并免除自己的責任,在這種條款的束縛下,即使廠商收集了一些不該收集的隱私數據或者對數據采取分享等行為,用戶也因為協議原因難以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針對以上問題,政府部門可以制訂有關規定要求各大應用市場承擔起對隱私保護的監管責任,建立起隱私協議示范條款,并對APP的隱私條款進行審核,從而使其更為規范、簡明、易懂。
在對APP隱私條款進行規范過程中,還可適當借鑒國外的經驗,引入社會組織、利用技術手段保護用戶合法權利。世界范圍內,一些學術機構或者社會組織開始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取隱私政策的核心內容,形成摘要和流程圖,從而使用戶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對隱私政策的準確理解,減少用戶閱讀隱私條款的負擔。
總之,APP隱私條款過于復雜晦澀,會給用戶帶來隱私泄露、知情權和選擇權被剝奪等潛在風險,需要通過政府、平臺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對其進行全面治理,來更好地保護用戶權益。(游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