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溪鎮仁洲村風光。仁洲村供圖
文明風4月28日訊 沿路涂畫各式各樣的墻繪圖案,伴隨著整潔的街道、潺潺的采蘭溪流水聲……走進閩侯縣荊溪鎮仁洲村,一幅現代化村居畫卷映入眼簾。
得益于村規民約的嚴格執行,仁洲村建立了由“村書記帶頭,兩委跟進”的移風易俗工作小組,不僅將該村建設成“福州市鄉村振興中級版試點村”,更讓文明鄉風成為全新的風尚。
細網格管理抵制不良風氣
記者走進村部發現,《仁洲村村規民約》赫然印于墻上,對村風民俗、鄰里關系等進行了明確規定。“我們村下轄5個自然村,且較為集中,因此建立了區長、片長和隊長的三級網格化管理。”仁洲村黨支部書記林英介紹道。
林英說,該村由她組成區長隊伍,村干部分管四個片區,共計成立了35個小隊,負責起了1562人的村民隊伍管理。為了發揮“小團隊,細網格”的作用,仁洲村將移風易俗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充分發揮鄉風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的作用,不定期入戶宣傳,倡導村民以“兩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繁榮興盛。
“自2015年‘半旦’等民俗取消后,經濟壓力也減輕了。”村民池春金表示,往年攀比之風盛行,尤其在“半旦宴”上(當地自發邀請村民、親朋好友聚餐的習俗),盲目比桌數、比食材,花費的財力、物力很大。
在剛剛修訂不久的村規民約上,明確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大操大辦,再加上村干部等極力宣傳移風易俗工作,如今村民自覺抵制高額彩禮、濫發請柬、大辦宴席、鋪張浪費等不良現象,反對辦婚禮奢華、講排場、互攀比,避免婚車堵路、炮聲擾民等行為。
入戶宣傳移風易俗。仁洲村供圖
常態化機制提倡文明鄉風
“前幾天我們家再次被評為‘美麗庭院’,跟親戚朋友談起來挺自豪的。”村民陳玉妹說,開展“美麗庭院”工作以來,自己家已經被評了8次“美麗庭院”了。
“衛生長效機制管理也是村規民約中規定的一部分。其中,開展‘美麗庭院’涉及到農戶‘門前三包’等制度。”林英說,村干部每個月檢查,每季度組織一次交叉評選,鼓勵村民做好庭院、門前等衛生工作,大大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還會將此工作常態化開展下去。
此外,仁洲村還積極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開展關愛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婦女、兒童等特色志愿服務,并形成常態化機制;還發動本村企業家和經商成功人士積極參與捐資助學、修橋鋪路、扶貧濟困等慈善公益活動中;有序開展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我們的節日”活動,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仁洲村發揮村規民約的約束力,調動村干部參與到移風易俗的工作中,一方面抵制不良風氣,另一方面充分發揚文明鄉風,著力將仁洲村建設成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社會有序的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示范村。”林英說道。(閩侯縣委文明辦供稿 掌上福州記者顏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