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12日訊 將樂縣強規劃、保資源、優服務,不斷創新機制,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新路徑,“精、準、好”凝心聚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全民共建“文明城”,齊心澆灌“文明花”。截至目前,已打造七大“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組建9支“8+N”志愿服務隊,建設1個中心、13個所、143個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覆蓋率達100%。
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自愿服務
規劃先行,集“優化”為“量化”
一是完善機制促履職。規劃先行,謀定后動,將樂縣積極探索,創新機制,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作為守正創新、開創新局重要抓手,建立“中心、所、站”組織架構和職責清單,制定縣、鄉、村三級書記清單和重點工作項目清單,形成三級書記帶頭抓,多部門齊落實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將樂樣板”。二是夯實保障固基石。將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納入財政預算,投入資金為70萬余元,將群文小劇場、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多功能活動廳、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科技館等資源整合為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活動場所,建筑面積達2600平方米,設有七大文明實踐服務平臺,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3名。三是量化考評提質效。實行量化考評提質增效,將文明實踐工作納入縣、鄉、村三級文明單位精神文明創建年度考評項目,與干部年終考核測評直接掛鉤,并定期開展文明實踐工作調研督查,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履職盡責。
重陽節敬老愛老志愿服務活動
整合資源,變“單兵”為“團體”
一是陣地盤活。全面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堅持全域覆蓋、高效運行、有效管理,深入推進“中心+所+站”三級文明實踐陣地標準化建設,整合室外舞臺、農家書屋、文化主題公園、紅色教育基地等資源一體化。二是力量融合。廣泛調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社會力量,支持和鼓勵“五老人員”、民俗文藝者、健身愛好者、新鄉賢、南詞小傳人等發揮各自專長、優勢,把文明實踐觸角延伸到戶、輻射帶動成組、打造擂茶+、“綠海紅星”文藝輕騎兵、忠華志愿服務隊特色服務隊,依托“志愿三明”注冊志愿服務組織524個,志愿者2.5萬余人。三是互融共促。將文明實踐活動與“創十星評十戶”“六無村”“最美庭院”等活動緊密結合,引導村民扶貧濟困、助弱助殘、環境保護等志愿服務,激活家庭“細胞”,讓“服務理念”融入村民行動自覺,形成“和睦共處 互融共促”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張林順以“擂茶+”的形式開展“兩會精神”宣講
精準對接,使“被動”成“主動”
一是擦亮服務品牌。將文明實踐與當地擂茶民俗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挖掘鄉土素材+創作,理論轉化文藝“輕食”,通過采用“擂茶為媒、文藝搭臺、理論唱戲”的形式,創新“擂茶、住村、百姓、直播”+宣講四種模式,開展送“黨的思想、治村心得、致富經驗、文明鄉風”,活躍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烹調一道滿足美好生活需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精美文化大餐。二是強化精準時效。泰山不讓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以“群眾聚集在哪里,志愿服務就延伸覆蓋到哪里”的格局,“線上線下”雙向結合,多渠道實現需求征集,采取“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接單、群眾評單”的工作模式,點面結合,問需而動,精準滴灌,及時有效,實現了戶戶到、時時聯、事事幫,受益群眾達8萬余人。三是常態實踐活動。發揮文明實踐中心統籌協調管理作用,結合脫貧攻堅、大愛三明、移風易俗、疫情防控、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我們的節日等主題,指導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精心制定每月志愿服務項目清單,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1.5萬余場,參與13.5萬余人次。(將樂縣委文明辦供稿 楊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