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20日訊 三明寧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鞏固、提升省級文明縣城創建為抓手,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創建工作的標準和動力,在文明創建的過程中站穩群眾立場,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著力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精準發力提升城市品質,凝聚起文明建設合力。今日寧化,文明和諧樂章正徐徐奏響。
縣城管局進行市政設施搶修現場
創建為民,精細管理辦實事——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程
創建為民是創建的本質要求。寧化縣著眼群眾所需所盼,把文明創建融入日常工作中,從細節變化看城市在文明創建中的“日新月異”,以繡花功夫落實“民生微實事”,把精細化的管理觸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通過辦好占道經營整改、交通安全整治,老舊小區改造的等一件件民生實事,把創建的過程變成環境持續改善、秩序持續優化、服務持續好轉、群眾持續受益的過程。
提升文明“交通秩序”。“以前路邊的摩托車(電動車)停得橫七豎八,共享單車經常倒在路上無人理,現在常常看到志愿者會將其停放整齊,看著都舒服了很多”;“以前在斑馬線前等很久都過不去,現在司機禮讓行人感覺特別暖心”;“變化很大,比以前好了很多”……縣委文明辦、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次交通秩序網格化統一行動,查處違法停車、勸導駕乘摩托車未戴頭盔、行人闖紅燈等不文明出行行為百余起。機動車違停現象明顯下降,非機動車、行人遵法率達到80%,駕乘摩托車佩戴安全頭盔已達90%以上。
保障市民“腳下安全”。縣城市管理局等部門對城區破損路面、人行道、護欄及窨井蓋全面排查摸底,對安全隱患問題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修復處理,保障市民“腳下安全”。今年來,共整修人行道約120平方米;修補缺損護欄75處約273米;修復破損井蓋65套,施劃人行道非機動車停車位169個,實劃斑馬線、停止線、中心線及標識線約274平方米,確保道路完好率達98%以上。
照亮市民“回家的路”。縣城市管理局等部門注重路燈設施隱患排查,對城區重點路段、易澇點附近區域加強巡查頻度力度,督促路燈及夜景亮化工程管護企業每周夜晚平均巡查3-5次,發現路燈、景觀燈等設施設備故障,及時維修、更換。今年來,更換背街小巷路燈143盞;城區巡查維修線路68次;校正傾斜路燈桿6處;深入鄉鎮維修8次。有力保證主要路口節點、重點路段亮燈率達100%,次干道亮燈率達99%,小街巷亮燈率達98%,設施完好率達100%。通過嚴格落實城市照明設施長效管理機制,將標準從“亮化”提升到“靚化”,照亮市民群眾“回家路”,打造璀璨夜寧化。
把市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對市民群眾反映的市政設施損壞問題,組織市政專業人員加大維護整改力度,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今年來,共受理市民群眾訴求件363件,其中涉及市政設施損壞問題訴求件49件,辦結率100%。
群眾在“百姓舞臺一條街”進行晨練
創建惠民,幸福指數節節高——百姓舞臺一條街文明實踐新陣地
創建為民,創建更是為了惠民,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才是創建的題中之義。美好的生活不僅是“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包括“知禮節、知榮辱”的精神生活。創建文明城市不僅是建設,也是精神文明文化生活的豐富充盈。
漫步在寧化翠江鎮中山街這條“百姓舞臺一條街”,陽光透過綠蔭灑落在百姓大舞臺,陣陣清風從翠江吹來,附近居民從這美妙的環境中開啟新的一天。有的群眾在這鍛煉身體,有的三五成群圍坐在石桌邊下棋、聊天、看戲,有的在這唱歌跳舞,“我們在這里鍛煉很久了,聽戲聊天都是高高興興的,有時候還能碰上志愿者來幫我們義診或者義剪,對我們老人來說是個好去處。”翠江鎮六十多歲的居民周阿姨感嘆道。寧化縣從“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著力點出發,重點突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將原封閉式中山街打造為近2公里長的百姓舞臺一條街,融入周邊商超、藥店、社區服務站等,形成了15分鐘便民、休閑、娛樂、康養服務圈。
文明實踐便民利民“服務圈”。融合客家文化、文明新風、紅色歷史等元素,該街由單一的廣場、步道兩個區域,改造為百姓廣場、休息榭、翠園戲臺、微樂園、雷鉉書屋、談天說地長廊、綠蔭樹下紅歌會、水門古巷茶藝軒、老年幸福驛站庭院、兒童樂園、智慧停車等10余個功能區域,面積近2萬平方米,可為兒童、老人等不同群體提供晨間晨練、午間談天看戲、夜晚唱歌跳舞的文明實踐主題街。翠園廣場作為寧化老城區市民休閑聚集地,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重要實踐點,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各文明單位借助傳統節日、重要節慶日等時間節點,組織各類主題活動“月月演”。
在“百姓舞臺一條街”舉辦“樹蔭下的紅歌會”
文明新風宣傳陣地“大舞臺”。在百姓舞臺一條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康生活、綠色出行、文明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120余幅公益廣告沿市民休閑步道徐徐展開。通過資源整合,以文化宣傳長廊、景觀小品、宣傳宣講、傳統戲劇演出等形式為群眾打造各類宣傳、實踐主陣地,豐富群眾業余生活,讓市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相關知識。將百姓舞臺一條街打造成富有新時代氣息、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文明空間。寧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還積極把市民教育、政策宣傳、文化傳承等搬進百姓廣場、翠園戲臺、水門巷古街遺址等場所,通過資源整合,送服務、送文化、講政策,打造接地氣,潤民心的文明實踐宣傳平臺。
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同心圓”。結合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由全縣各級文明單位制定“菜單”、群眾“點單”、志愿者“買單”的形式,積極推動每周由省市文明單位與縣文明實踐中心共建共聯,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到百姓舞臺一條街開展一次以單位為特色的實踐活動。依托便民閱讀點——雷鉉書屋、志愿者服務站、翠園戲臺,入駐志愿服務隊10余支,志愿者100余人,結合周末、節假日等時間節點廣泛開展主題閱讀、政策解讀、環境整治、愛心義剪、健康義診、居民夜談會、唱紅歌誦文明、文化惠民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平均每日有近5000名群眾受益,進一步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讓居民在家門口切實感受文明新風。
寧化水茜鎮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召開“居民夜談會”
創建靠民,全縣同心大合唱——居民夜談聚民意
文明創建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解決的很多問題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要靠群眾才能將把精細化的管理觸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文明縣城創建過程中,群眾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民生跟著民“聲”走,暢通民意收集渠道,傾聽民情,合奏文明之聲,是文明創建這池春水長流不衰的源泉動力。
夜談聽民聲,共治廣言路。“現在將‘居民夜談會’搬到我們‘家門口’來,就是為了我們網格片區治理得更好,更加便民利民,大家伙有啥想法盡管說出來。”“客家書屋很好,但有時候我們也沒空,能否考慮增加志愿者來引導小朋友業余讀書呢?”“永利花園小區內可不可以增加一個兒童休閑場所呢?”……5月10日晚,寧化縣翠江鎮雙虹社區夜談活動室里燈火明亮,縣委書記王勝文與社區“兩委”干部、居民群眾、黨員代表、網格長等圍坐在一起,就小區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出行、人居環境整治、社會治理等話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老舊小區改造方案不斷細化完善,一個個“金點子”在夜談圈上匯聚成推動城市文明發展的“金鑰匙”。樣一個個“網格夜談圈”,成為了寧化縣村(居)夜色中的“亮點”,夜色雖暗,但群眾袒露的心里話卻讓文明創建的工作方向更佳明了。通過拓寬黨群、干群溝通交流渠道,傾聽民聲,了解民意,充分調動居民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構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新格局。
夜談有回音,紓困解民憂。群眾事,無小事。聽民聲找問題,更要解決問題。“網格夜談圈”的做法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源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和一件件實事的辦成。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促進“夜談”常態長效。如就居民反映的“志愿者工作和客家書屋”的問題,縣委文明辦與團縣委、民政局等部門就立即展開了積極探索,經與市委文明辦協調爭取,采用“城市書屋+志愿服務驛站”的運營模式,打造為市民提供休息、飲水、咨詢、圖書閱讀等多項便民服務的“暖心小屋”:依托城市書屋開展常態化、多元化的志愿服務,除了組織各文明單位志愿者利用周末、節假日等時間到城市書屋提供文明引導、圖書整理、防疫提示、借閱指導等便民服務外,也將不定期開展讀書分享、親子閱讀等系列活動。
今年以來,寧化縣召開“居民夜談會”830余場次,參與夜談群眾達7000余人次,幫助解決群眾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矛盾糾紛等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2500余件。
在文明創建的過程中,寧化的“面子”更靚了,“里子”更實了,城市的魅力在提升,群眾的幸福感、認同感、獲得感在提升。文明創建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征程,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文明創建為民、文明創建惠民、文明創建靠民,是文明創建“在路上”的必答之題。(寧化縣委文明辦供稿 李玉琴 張碧清 張雯文 吳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