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6月6日訊 寧化縣將社工引入文明實踐,在陣地建設、實踐活動、個案服務、社會志愿者隊伍培育方面發揮社工機構專業特長,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等困境群體,以“社工+志愿者”“雙聯動”模式,推進“大愛三明”主題實踐志愿服務多元化、社會化、精細化,進一步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服務能力。
優勢互補,文明實踐載體多元化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站、實踐點四級服務平臺和社工服務陣地建設相融合,完善縣總站——片區中心站——鄉鎮社工站——村服務點“四級服務網絡”,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社工服務站全覆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全方位、覆蓋廣的文明實踐服務圈。推行社工與社區、社會組織、社會慈善資源、社區志愿者“五社聯動”,解決有資源無需求、有需求無資源的難題,為社區治理、社會服務、困境人群幫扶、未成年人保護等凝聚起紅土地上磅礴的服務力量。通過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的菜單式服務模式,社工聯動志愿者,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特殊困難老人、貧困殘疾人等群體提供跟蹤巡訪、精神慰藉、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服務,在25個社區、210個村打造了一對一、多對一,服務困境人群的“15分鐘近鄰服務圈”,形成了寧化縣“紅土地上客家人”文明實踐品牌重要載體。
方田鄉實踐所志愿者和社工一起開展集體祝壽敬老活動
雙工聯動,文明實踐隊伍社會化
隊伍的專業化是服務質量的保障,也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發展趨勢。目前,基層志愿服務大多數還是干部職工占主導,志愿者的專業化、社會化還比較薄弱。寧化縣委文明辦找準突破口,融合縣民政局、團縣委、婦聯、紅十字會等各方力量,以縣志愿者協會、慈善總會牽頭,探索“單位+專業志愿者+民間團體+愛心企業”聯盟模式,構建“社工+志愿者(義工)”雙工聯動機制,推動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社工與志愿者互動、公益組織與志愿組織互聯,達到1+1﹥2的效果。著重發揮專業社工優勢,逐步探索志愿服務以組織招募為主向社會化招募為主過渡,立足社區、面向社會,吸納廣大熱心公益的市民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依托寧化縣葛藤凹社工服務中心,組建義診、義剪、心理、教育等專業志愿者隊伍13支,吸納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2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700余名社會志愿者開展助老、助幼、助困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打破了文明實踐以單位干部職工志愿者為主導的單一模式,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專業化、社會化水平。
湖村鎮文明實踐志愿者與社工站共同開展感恩母親節主題活動
需求導向,文明實踐服務精細化
依托各級服務網絡,社工和志愿者定期走訪,收集群眾需求,分類整理,個案服務。圍繞“大愛三明”主題活動,聚焦“老、幼、困”困境人群,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特殊困難老人、貧困殘疾人等群體提供跟蹤巡訪、精神慰藉、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個案精細化志愿服務。實行困難人群“一人一檔”,細化助幼、助老、助困等5大項23小項服務清單,開展“為爺爺奶奶添新衣”“幸福從頭開始”“益童成長”夏令營等各類主題活動260余場、參與志愿者超5000人次,鏈接物資和資金約57萬元,服務困境人群4.2萬人次。將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化,針對不同群體和具體需求,設計形式新穎、易于開展,能吸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的服務項目,通過項目化運營規范活動開展,把社工與志愿者、社會組織與志愿組織緊密結合,促進志愿者、居民需求和服務項目“無縫對接”。近年來,通過政府引導,葛藤凹社工牽頭,打造了“耆樂相助”特殊困難老人社工服務、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貧困重度殘疾人居家照料服務等活動項目,其中,互助養老“四化”模式,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典型案例。
緊貼民生,溫暖民心。寧化縣不斷深化資源整合,擴展文明實踐服務模式,豐富活動形式,拓寬受眾覆蓋面,讓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貼近群眾,惠及百姓,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城鄉落地生根,推動文明實踐建設更聚人氣,更接地氣。(寧化縣委文明辦供稿 李玉琴 張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