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076萬人,創歷史新高。在國際形勢、國內疫情持續影響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高校畢業生經歷了考研受挫、考試延期、求職失敗等一系列難題,今后的職業路怎么走,是擺在他們及家庭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國家保就業的重大課題。(6月16日《法治日報》)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關系國家的人才戰略與經濟發展,關系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切身利益與社會穩定大局。正因如此,黨中央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關心,國家及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各地各高校也積極出招,千方百計幫助畢業生就業。這反映了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黨和政府破解難題的決心。
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突出,除了畢業生數量激增外,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之疫情持續影響,使得市場用人需求存在不確定性,部分企業擴大吸納就業能力下降。人才供需不平衡是導致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勞動力市場供求冷熱不均,畢業生“求職難”與制造業“招工難”并存,說明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從長遠來看,讓畢業生就業之路更加暢通,還需多措并舉。
首先,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的語境下,上大學已經不是第一需求,讀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成為了家長和學生最大的關切。這就要求高校必須緊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推動學生知識結構更新完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增加見習機會等,提升其求職能力、職場適應力、成長力和勝任力,使高校人才培養更加契合市場用人需求。
其次,要充分挖掘崗位資源。大力拓寬市場性崗位,鼓勵企業更多招用應屆高校畢業生,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度獎勵補貼。用足用好政策性崗位,穩定擴大國有企業及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引導更多畢業生面向“特崗教師”“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充實社會性管理服務崗位,增強社區養老服務、殘疾人福利、城鄉社區等工作力量。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畢業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第三,要做實做細就業服務。根據高校畢業生不同就業需求,提供“一生一策”的個性化就業指導和服務。健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市場、招聘市場、零工市場,靈活舉辦分行業、分專業、小型化招聘活動,創新跨區域招聘組織模式。提升“云招聘”規模與質量,加強校、企、政多方合作,搭建供需精準的就業平臺,提供直播帶崗推薦、求職崗位精準推送、遠程網絡面試、云上實習等服務,滿足企業招聘和畢業生求職的需求。
此外,高校畢業生也應轉變擇業就業觀念。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廣大畢業生應腳踏實地,樹立正確的自主擇業觀、主動創業觀和靈活就業觀,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先就業解決生計問題,再考慮今后的發展問題,防止高不成、低不就。(惠安文明網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