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22日訊 “真的沒有想到,以前我們住的農村,如今變成了城市的中心。”68歲的老黨員黃建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是豐澤區東海街道北星社區居委會老人會的會長,住在海星小區。對比過去的生活,他感慨祖國的發展,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十年來,豐澤區傳承弘揚“晉江經驗”,為了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構建美麗之城,在老舊小區改造及城市品位提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華豐社區綜治服務站
社區宣傳欄
老舊小區換新顏 百姓生活更和諧
住在豐澤區泉秀街道華豐社區福興公寓的王玉卿,每天照看著自己開的小店,看著人來人往的路人,深深地感到,自從老舊小區改造以來,社區“拆墻并院”,打通了鄰近小區的通道,做上了微景觀,不僅小區的環境變好了,人氣興旺了,社區鄰里也更加和諧幸福了。
今年73歲的王玉卿,大家親切地喊她“卿阿姨”,1997年搬到福興公寓時,小區只有2棟樓,地面全是泥土,業主自己湊合著把水泥東一塊西一塊地鋪上,一住就住了20多年。
十幾年前,小區的一些外墻磚開始慢慢脫落,水泥路面破損,最糟糕的是化糞池堵塞,常常外溢;水溝排水不暢,一到下雨天,整個院子里都是渾水,簡直沒辦法走路。
卿阿姨說,小區后來由社區接管,引進物業和警務巡邏隊,環境開始有了變化,也少了小偷小摸等案件。
“自從去年老舊小區改造以后,小區的整個面貌煥然一新,水泥路面重新硬化,劃上了整齊的停車位。墻體重新粉刷了,白亮白亮的。排水系統也進行了改造,不再出現排水不暢和化糞池外溢的情況。小區還設置了垃圾分類桶。最關鍵的是,打通了小區的后門,讓小區及附近的居民進出都更加方便。”卿阿姨說起這些,滿臉的幸福。
原來小區是封閉式的,卿阿姨開的小店就是服務自己小區里的80多戶人家,生意一般。“后門打通以后,前后左右的小區就連成一片,來來往往的人就多了起來。”卿阿姨說,現在自己一個人居住,開店也是消磨時間,偶爾讓厝邊寄放東西,店門口擺放一些椅子讓路過的人歇歇腳、聊聊天,晚上的時候有些老人還會來打牌……她的小店儼然成了一個小區居民聚會的“據點”,和大家的關系都相處得很融洽,鄰里的氛圍很和諧。
記者從豐澤區住建局獲悉,為了提升人居環境和品質,近三年來,豐澤區把老舊小區改造列入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
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改造內容首先確保“四個必改”,即雨污要實施分流改造,污水管網接入市政排水系統;生活垃圾要分類管理,完善設施;增設智慧用電改造和充電設施建設,進行線路規整;完善小區消防系統和消防通道安全整治等4項基礎項目。
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批、第二批共81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切實提升了老舊小區人居環境和品質。第三批105個老舊小區目前正在有序推進,項目位于豐澤區五個街道(豐澤、泉秀、東湖、東海、清源),計劃今年全部完工。第四批76個老舊小區目前正抓緊推進中。
海星小區
海星小區外便利的交通工具
城市品位提升快 幸福生活永相伴
泉州城市中心所在地——東海街道北星社區,黃建國見證了這個所在地從農村到城市的變化。
隨著城市東移,東海的人氣也越來越旺,黃建國家征遷補償的房子除了自己和兒子住,還有部分出租。他說,如今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思想上也要跟著進步,素質和覺悟也要提升。
近年來,豐澤區推動“堅持精建精管、建設‘美麗豐澤’”專項行動,區品質提升辦統籌多方力量,扎實推進各項城鄉建設品質提升工作的高效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片區改造更新方面,西華洋片區改造項目、后埔片區改造項目、華大南埔山片區已完成全部房屋簽約工作,并同步開展房屋拆除。
截至今年9月份,豐澤區牽頭抓好第一批47個“抓城建提品質”項目,目前已開工項目21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18個,竣工項目8個,年度總投資約52.3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9.6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約75.6%,超序時進度推進全區“抓城建提品質”項目。
接下來,豐澤區將營造強有力的工作態勢,強力推進西華洋、后埔、華大南埔山等片區的開發建設任務,以“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高品質活力社區”為概念,打造多個復合型商業街區、一個由生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共同構成的創新服務空間體系,實現“宜居宜業宜養宜樂宜教”。(豐澤區委文明辦 尤燕姿 洪方 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