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24日訊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狀態,居民小區防疫值守是否會松動?臺江區新港街道利嘉城社區凝聚多方防控力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構建群防群控的社會治理體系。
六建宿舍志愿者劉敏鋒(右)正在為居民測體溫(臺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11月21日一大早,六建宿舍,今年52歲的志愿者劉敏鋒在大門前值守,測體溫、查健康碼、核對外來人員信息等,有條不紊地落實各項防疫措施。
“我在這里已經值守快一周了,一開始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后來又有一名熱心居民張玉玲加入進來,我們就每人值守6小時,輪流上崗。”祖籍石家莊的劉敏鋒笑呵呵地說,嫁到福州二三十年了,她早就把這里當成第二故鄉了,自己的家園就應當盡心盡力地做好防疫工作。
劉敏鋒值守的六建宿舍,有2棟樓,共200多人。這些日子以來,劉敏鋒見到居民就會主動宣傳核酸檢測的重要性,居民的防范意識也日益增強。
“我總是告訴大家,自己是生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核酸檢測,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一定要定期去做。”劉敏鋒說,居民群眾都挺自覺做核酸檢測,基本上都保持在72小時內的陰性報告。
11月21日上班前,利嘉城社區黨委書記鄒學圣將轄區的卡口巡查了一遍,叮囑值守人員要在崗在位。下班前,他還要再巡查一遍。
“利嘉城社區共26個小區,其中7個有物業管理,剩下的都是無物業管理的。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管理階段,我們充分發揮物業、居民志愿者的力量,做好值守工作。”鄒學圣說。
區里“無疫社區”創建工作部署會后,下派的科級干部、社區督促各小區制定了新的排班表,對小區值守工作進行指導、監督,確保疫情防控不松懈。
針對無物業小區分布零散、面積不大的特點,社區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物理隔擋整合了卡口,節省人力。
林木榕(左)和林紅滑(右)正在卡口值守(臺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比如,創業公寓和中融商務公館挨得很近,延伸到五交化宿舍和龍庭路民房,共同整合成一個卡口,兩位年過七旬的熱心居民林紅滑、林木榕自告奮勇擔任卡口值守志愿者。
“我今年76歲了,身體還行,我愛人也是黨員志愿者,孩子很支持我們,辛苦一點是應該的,能換來居民的平安健康。”林紅滑說。
在富城小區門口,來自臺江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志愿者和居民志愿者相互協助,嚴格落實測溫驗碼以及出入登記。
這支居民志愿者隊伍,是以富城小區業委會為主,動員小區熱心居民共同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業委會主任、老黨員林秋官表示除了守好小區門外,他們還對居民進行勸導,呼吁居民在小區內不扎堆、不聚集,出門戴好口罩,保護自身安全。
富城小區黨支部第一書記由臺江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健擔任。陳建一進入小區就向網格員了解了小區情況,得知小區有物業管理并成立了業委會,便立即召集雙方和“九大員”共同召開部署會,發揮物業和業委會的力量,同時召集小區熱心居民共同參與到“無疫社區”創建中來。
陳健發現,由于小區物業保安人力有限,夜間值班只安排了一人,容易造成值守漏洞。
面對這一問題,陳健馬上想到要運用技防來補足人防的不足。在了解到該小區有一筆老舊小區改造專項經費適用于安裝閘門后,他立即對接區直部門和街道、社區,順利購置并安裝了電子人行道閘門。
“該門禁系統主要是對外來人員的阻攔,業主登記后可以刷卡或刷臉進入,目前系統正在調試,很快就能投用。”鄒學圣說。
據了解,陳健和林秋官還在居民群里動員黨員干部、退役軍人等亮身份、亮行動,共召集了小區11名黨員志愿者,助力“無疫社區”創建工作。
利嘉城社區元一花園,居民在卡口顯眼處可以看到一張信息卡,上面印有小區黨支部第一書記、“一長九員”、小區熱心黨員的聯系方式,尤其是熱心黨員主動要求進入服務隊,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們可以隨時響應,讓“無疫社區”創建更有溫度。(臺江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