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節日的一大意義在于營造儀式感,提供一個審視生活、反思自我的難得契機。一年一度的讀書日,關鍵不在于計較這一天里讀了多少書,而在于能否重新認識平日的閱讀習慣。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還是西方先哲的“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都反映了書籍作為知識載體的巨大作用,表明了讀書的重要性。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稱,他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一個人越是想要精進,越需要書本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不斷提升自我,把人生的方向掌握在自己手里。
通過閱讀,往往能體驗更開闊的人生境界。當職業發展遇到一時挫折,可以從那些偉大人物傳記里受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激勵;當工作生活面臨一時困境,可以從各類書籍中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啟迪……通過讀書,人的精神變得更加豐盈,心胸和視野變得更加寬廣。一句話,讀書,能遇見最好的自己。
讀書,就個人而言,是為了遇見一個最好的自己,對一個國家來說,就是充滿力量和希望。
商務印書館初創時期,發行過一種讀書票,右邊二字為“讀書”,左邊二字為“救國”,這很形象地說明:近代以來,進步的中國人讀書的目的,便是愛我們的國家、救我們的國家,便是要解決“中國向何處去”這個大問題。
我們黨把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更是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毛澤東同志指出:“學習是我們注重的工作”,號召“要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大力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強調“要發揚‘擠’和‘鉆’的精神,多讀書、讀好書,從書本中汲取智慧和營養”。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10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印發;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全民閱讀被列入國家發展規劃,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書籍是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價值理念傳播的主要工具。讀書,是傳承文化、承繼文明的重要方式。哪個國家形成了崇尚讀書、樂于讀書的社會風尚,哪個國家就掌握了學習的先機和主動權,誰就搶占了生存和發展的制高點。
讀書的功力之大,大到能讓一個人從愚鈍變為開化,大到能讓一個國家從貧窮變為富裕,從羸弱走向強大。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為自己提升,更為民族復興,讓我們拿起書本!坐下來、沉浸下去。(惠安文明網 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