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燈、一條溝、一段路、一個小廣場……用充滿創意和民意的方式整修改造,因地制宜、內外兼修,用小變化、小改善、小更新實現有溫度的提升,使之成為居民點滴幸福的源泉。
2021年9月,清流縣啟動城區人居環境“微改造、大提升”共建活動,聚焦“燈不明、路不暢、管不通”問題,以單位掛包、企業援建、居民自治的方式,推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實現“小資金撬動大文明、小愛心聚成大溫暖”,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身邊的變化,享受到變化帶來的溫暖。
突襲“一陣風”呼喚長效機制
5月9日,每天都要沿河散步兩圈的伍先生,看到老林業車隊被拆除清理的破舊房子和占道菜地,不由豎起大拇指。“沿河步道、景觀都很美,但是另一邊的舊車隊長期荒廢,雜草叢生,非常不美觀整潔,這次的清理改造,還是很讓人期待的,希望以后散步的環境會越來越好。”伍先生說,自己家附近的水溝、路燈也是受益于縣里的清理改造,雖然是小小的改造,但是生活休閑方便整潔了許多。
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廢棄場地等較隱蔽地方,多年來,由于涉及住戶多,牽扯到較多改制的老舊部門,無人管護,偶爾清理“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快,無法徹底根治環境衛生。“我們轄區內的幾個老企業改制后,許多住宿樓對外出租,加上沒有管理,導致空地被居民用來種菜或者搭建成雞鴨窩,每次檢查的時候,這些都是我們要重點清理的地方。”清流縣龍津鎮長興社區黨支部書記馬小榮說,由于社區財力有限,每次只能簡單地清理,之后無人維護,基本上都會再次反彈。對此,清流縣委文明辦主任黃瑜俊深有感觸:“為了清理而清理,臨時動員部門和轄區的人力物力整治背街小巷的環境衛生,雖有一時之效,但是沒多久,種菜的地方還是有人種菜,有垃圾的地方仍然是有垃圾。"犄角旮旯的環境衛生,雖然細小不顯眼,但卻對整個城市形象和品質的提升、對群眾的居住體驗都打了大大的折扣。“沒有好的做法,沒有長效的運行機制,始終還是實現不了城市風貌的整體提升。"黃瑜俊說,百姓呼喚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
多方共建小資金撬動大文明
城市管理需像繡花一樣精細,特別是那些隱藏著的細節,最能展現一座城市的“功力”。圍繞百姓的意愿,從細微之處著手,用小資金解決百姓身邊的小事。細微之處從何而來?小資金又如何籌措?
清流縣聚焦“改什么、怎么改”,做實做細前期摸排工作,開通微改造線索征集網絡平臺,通過“居民夜談會”“鄰好志愿服務”“愛心敲敲門”等方式,多渠道與居民互動,形成“微改造、大提升”項目清單,把“群眾想要的事”變成“政府要干的事”,真正讓政府與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讓百姓真正參與進來,感受在“微改造”中的主人翁意識,從小切口做起,用小資金解決民憂。“充分溝通,充分聽取,貼近民意,堅持民生優先,精準群眾需求,這是我們的出發點,更是我們微改造能做好并且堅持做下去的堅實基礎。”黃瑜俊說。
位于龍津鎮漁滄社區的建設銀行老宿舍樓,一條長約10米的地溝,被改造為暗溝,并進行了疏通。“原本的地溝裸露在外,常年垃圾堆積,導致排水不暢、污水橫流,偶爾熱心人清理,但是沒多久又堆起垃圾。"漁滄社區黨支部書記鄭玉婷說,2021年,這里被列入“微改造、大提升”第一期,縣人大通過3000元的細微改造,帶來了整個環境衛生的大改變,受到當地20多戶居民的贊許。
除了單位掛包,清流縣還以“感恩清流·共建共享”為主題,廣泛發動本縣企業和群眾,通過愛心捐贈、投工投勞等方式,讓更多的社會力量自愿參與到“微改造、大提升”項目中。在長興社區的龍津華府小廣場上,每天傍晚都有老人和孩子在鍛煉玩耍。“我基本天天都來鍛煉,下課的時候,附近的孩子也會來這個微樂園玩,很熱鬧。"在附近居住的居民李萍說,這里原來是縣里的良種場,后來荒廢形成了一口大水塘,再后來越來越多違規搭建的雞鴨舍,一到夏天就臭氣熏天,而且蚊蟲滿天,大家都遠遠地繞開這里。“現在建了停車場、微樂園,進行了水溝清理和改造,讓周圍500多戶的居民受益。"馬小榮說,這里是多方共建的點,包括6家企業、2個社區,再加上縣財政,共投入了45萬元完成改造。
長效運行形成更多“硬核”成果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清流縣文明辦、住建局、城管局、龍津鎮、財政局等部門、鄉鎮和社區人員組成專班,協同發力,第一、二期共走訪了2300多戶居民,收集意見建議3600余條。同時,對積極參與共建活動的企業和個人授予“感動清流·文明典范”榮譽稱號,還允許冠名所共建的街巷、小區。一二期,已發動愛心企業19家、居民128戶,籌集資金177.8萬元。“除了前期的通力合作外,在建設過程中,
也是采取攻堅協作組的方式進行。”黃瑜俊說堅持一視同仁的拆違辦法,設立違建拆除、線纜清理、大宗垃圾清運等3個攻堅協作組,細化攻堅預案,專人聯絡對接,快速回應處置,做到應拆盡拆,累計拆除違建113處,實現拆違工作零阻攔”“零補償”。
目前,一二期項目點位184個,新增停車位627個、路燈122盞、綠化1958平方米,主動認領解決樓盤爛尾遺留問題等群眾身邊“急難愁盼”事263個。先后有3批小區居民自發向縣委縣政府送錦旗,社區隨機回訪620名居民知曉率和滿意率均達100%,成為群眾點贊、上級認可的清流特色。
“目前,三期四期的微改造已經于年初著手開始,正逐步推進中,共建設108個項目點位,652戶居民捐資18.6萬元,發動企業捐資640萬元。”黃瑜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