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幾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
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改變了人類社會形態,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
歷史與現實充分證明,落后就要挨打;發展,則是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里,藏著高質量發展的密碼。高質量發展,是讓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此次主題教育明確提出:“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以強化理論學習指導發展實踐,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把學習和調研落實到完成黨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項任務中去,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奮楫爭先,勇立潮頭。
一
人們常用“發展得好不好”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小到個人如此,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概莫能外。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在長期實踐探索中,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不但讓中華民族擺脫了存亡危機,還實現了國家持續數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個人生哲理,同樣適用于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我們在前進道路上,不能簡單地復制和模仿外部經驗,而應充分考慮自身實際情況。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擁有生態優良、僑海資源豐富、民營經濟活躍等優勢。然而,由于土地空間有限,發展一度受到束縛,加上長期處于海防前線等歷史原因,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上仍落后于沿海周邊省份。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親自領導、親身參與了福建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極其寶貴而豐富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他深刻指出,“要敢于擔當,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并帶頭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工作,努力為福建發展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比如創新,他部署建設數字福建,開啟大規模信息化建設進程;總結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
比如綠色,他親自推動廈門筼筜湖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木蘭溪治理等多項重大生態工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為福建發展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抉擇。
比如開放,無論在當時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的寧德地區,還是在沿海開放地帶的省會福州,主政期間,他都堅持開放發展的道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堅持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并重。
比如協調與共享,他始終重視、關心支持扶貧工作,創造性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等重要理念,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山海協作、閩寧對口幫扶等重要實踐。
“離開福建以后,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里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范圍實踐了。”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強調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二
2014年擘畫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宏偉藍圖,兩年前殷殷囑托“希望福建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成效”,并對福建發展提出“四個更大”重要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福建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福建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
歷史川流不息,發展永無止境。
作為東南沿海省份,福建肩負著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錨定這一“首要任務”,福建這樣發力——
“機制活”是新福建建設的動力源泉。秉承福建人“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改革創新精神,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堅持開放這條必由之路,我們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推進集體林權改革等多項制度改革,推動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產業優”是新福建建設的關鍵所在。作為發展的基石,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穩則經濟穩。我們堅定不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這“四大經濟”為突破口,推動各產業要素跨界融合。
“百姓富”是新福建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人民生活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每年民生支出占全省財政支出的70%以上,2022年比2012年增長一倍多。
“生態美”是新福建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新征程上,我們牢記“生態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在促低碳轉型、重防治減污染、強保護建機制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努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行,全省上下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全省經濟總量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2022年達到5.3萬億元,居全國第8位;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元,居全國第4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跨3個萬元臺階,2022年達4.3萬元,居全國第7位;
九市一區全部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65.12%、連續44年保持全國第一;
以約占全國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4%的經濟總量。
戰鼓催征,砥礪奮進。
福建飽蘸濃墨,努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答卷。
三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并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省委部署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激勵全省干部群眾進一步強信心、鼓干勁,推動全省發展穩中有進、提質增效。
征衣未解再跨鞍。發展之路沒有終點,追求“高質量”任重道遠。
我們不能有松口氣、歇歇腳的想法。這是因為,高質量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
從國家層面來看,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全國上下都在凝心聚力抓發展、鉚足干勁向前沖,區域競爭非常激烈。
從福建自身而言,全省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堅期,推動高質量發展須臾不可松懈。
今年初以來,福建各級各部門多措并舉,奮力實現今年一季度“開門紅”、二季度增長穩,努力拼出個高質量發展新天地。
捷報頻頻提振信心:由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研發的“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項目,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揭曉,寧德時代成為鋰電行業首個獲獎企業,福建工業實現該獎項零的突破……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高質量發展,福建再發力——
加快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鍛造科技創新這一發展“硬核”引擎,塑造福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優先進制造業,大力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升服務業現代化水平。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山海協作、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關系高質量發展方方面面的舉措,促進全省城鄉互動融合、區域一體化發展。
2023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第十五屆海峽論壇、第二十一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海創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重大活動接連成功舉辦,為福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今年以來,福建文旅市場持續回暖。一季度,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11079.58萬人次,同比增長25.8%,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1322.80億元,同比增長42.9%。“五一”假期,福建位列熱門省份第5位。“百趟專列進泰寧”北京首發團、大連至武夷山、上海至三明、宜興至福鼎、長春至漳州等多趟“清新福建”旅游列車相繼開行,“詩”和“遠方”的聯結交響,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走進清新福建。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今年起福建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一季度,福建省民營企業進出口2841.1億元,增長21.2%,占同期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9.3%,民營企業外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進一步夯實。
新思想指導新實踐,新思想引領新征程。
當下,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如火如荼開展。把握發展方向,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感緊迫感。帶著感情學,帶著責任干,福建高質量發展的脈動正在八閩大地展現出絢麗的實踐圖景。(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