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8日訊(彭輝 謝赟星)6月27日,在人民網主辦的2023年創新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經驗分享交流會上,福州市鼓樓區的“兩會一員”機制獲評“2023年創新社會治理年度十佳案例”。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鼓樓區軍門社區考察調研,作出“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的重要指示。
今年初以來,鼓樓區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建立社會治理專家委員會、社會治理市民委員會以及法務特派員機制(簡稱“兩會一員”),全面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的要求,建立健全‘兩會一員’機制,匯聚各方力量,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加快建設福州現代化國際城市‘最美窗口’增添強勁動力,更好地造福人民群眾。”鼓樓區委書記黃建新說。
建強三支隊伍 完善頂層設計
鰲峰坊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福州鼓樓區于山北麓,是一條承載歷史的文化街,是福州鼓樓的文脈聚集地。鰲峰坊自古多官宦、儒士居住,是歷代學府薈萃之地,更是文人墨客詩詠之場。鰲峰坊內保留有多處著名古跡,有鰲峰書院、狀元道、高士其故居、李世甲故居……以鰲峰坊歷史文化街區為代表,鼓樓區文旅經濟掀起發展熱潮。這離不開專家委員會的智力支持——鼓樓區在打造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過程中,積極邀請熟悉文化和旅游行業的專家全程指導,共同探索構建“一核兩區三帶四集群”的全域文旅融合大格局,成功獲評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推動文旅經濟邁上發展新臺階。
成立專家委員會,是鼓樓區深化黨建引領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縮影。今年初以來,鼓樓區按照“堅持政治性、彰顯人民性、注重廣泛性、突出專業性”的原則,從各類群體中篩選熱心社會治理的市民代表、實踐經驗豐富的權威專家學者、法律功底扎實的法務工作者,組建社會治理專家委員會、市民委員會、法務特派員3支隊伍,為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打造強有力的抓手。
以專家委員會為例,鼓樓區擇優篩選出專業素養較高的專家學者“建庫入團”,貫通“智慧大腦—科學決策—社會治理”的有效鏈接,既豐富了社會治理參與主體,又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多維度的智力支持和實踐支撐。專家委員提出的一個個“金點子”,正在轉化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金鑰匙”。
三支隊伍建起來,頂層設計有配套。據介紹,鼓樓區先后出臺建立“兩會一員”機制的3份實施方案,明確各相關部門在組織管理、運行維護、工作保障等各環節中的工作職責,形成高位推動、部門協同、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時,制定“兩會一員”工作導則,并通過政治激勵、物質保障與人文關懷相結合,激發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
目前,鼓樓區已遴選專家委員70名,提出研究成果46個;選拔市民代表1800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500余個;500名法務特派員到崗后,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各類服務5600余人次……
突出為民特色 全力造福群眾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核心內容是人。鼓樓區在創新建立“兩會一員”機制過程中,始終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
洪山鎮鳳湖社區有14個小區,居民1.2萬余人,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5名。“社區事務十分繁雜,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需要舉辦各類文體活動。單靠社區工作人員,難以滿足居民的愿望。”鳳湖社區黨委書記張蕾介紹,今年4月,20名市民代表組成市民委員會后,既能當好小區居民和社區之間的“橋梁”,又能依靠自身專長等支持社區工作。現在,鳳湖社區周周有活動、月月都過節,居民幸福感不斷提升。
其實,在市民委員會成立前,鼓樓區許多社區便已形成了黨員先鋒隊、居民志愿者、居民智囊團等一支支社區治理熱心隊伍。如今,在“兩會一員”機制的推動下,這些較為零散的組織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升級”。一方面,市民代表發揮自身所長帶頭開展公益志愿、文體娛樂等活動,實現“群眾文化群眾辦”;另一方面,市民代表積極參與民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形成“矛盾共調解、社區共治理”的新局面。
此外,鼓樓區69個社區均設立法務特派員工作站,深入社區的500名法務特派員,靈活采用“定點+上門”“定期+邀請”等模式,為市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務服務,同時參與社區議事活動,從群眾視角、法理角度提供建議,當好法治城區的“護航員”。
日前,在鼓樓區溫泉街道,法務特派員的介入讓東湯小區業主程女士避免了一場大麻煩。原來,程女士在裝修時,因施工人員操作不當,影響了樓下鄰居的生活,雙方產生嚴重沖突。此時,作為法務特派員的社區段警及時介入,擺事實、講法理,雙方在冷靜交流中敲定解決辦法。社區還聯合房管、司法人員上門勘察,確定了解決方案,讓一場可能放大的矛盾消失在“萌芽”狀態。
推動“多治融合” 提升治理效能
“兩會一員”雖然是三支不同的隊伍,但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堅持同頻聯動、多向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出“1+1+1>3”的治理效能。
鼓樓區河南新村,是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高齡”老舊小區。由于當初規劃設計的短板,小區里缺少路燈照明設施。多年來,社區在推動解決小區照明問題時,因業主們以前從未繳納過公攤費用,不愿意分擔路燈電費,所以一直沒能取得進展。
“兩會一員”機制推出后,讓這件麻煩事迎來了轉機。今年4月,市民委員會成立后,市民代表們將這件事作為“重點議題”提了出來。社區從專家委員會邀請專家實地調研,制定“一樓棟·一繳費·一亮燈”方案,計劃將公用電費精準分攤到每戶居民。同時,由法務特派員宣傳講解《民法典》中公攤水電費的標準,市民代表帶頭繳交公攤費用,并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帶動小區業主們簽署“電費繳交意愿書”。如今,在“兩會一員”合力推動下,暗了幾十年的老舊小區,終于迎來夜晚的燈光。
在鼓樓區,這樣的“多治融合”化解難題案例越來越多:溫泉街道湯邊社區黨委和市民代表共同確定方案、走訪轄區共建單位,合力建成了睦鄰廣場,居民休閑健身有了好去處;華大街道屏東社區積極邀請市民代表建言獻策,最終將小區內廢棄噴水池“變廢為寶”,改造為統一美觀的公共晾衣區……
此外,鼓樓區還推動“兩會一員”機制與數字化建設融合發展。在“鼓樓智腦”和“鼓樓社區幸福通”平臺,開通了“兩會一員”專區,設置“決策征詢”“參政議政”“法務服務”三大模塊,實現既能“面對面”又能“鍵對鍵”的融合共治。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努力推動三支隊伍更好實現‘多治融合’,引領基層各類社會組織、居民群眾、專家學者、法務人員等協同發力,切實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好造福人民群眾。”黃建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