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15日訊 鄭朱村位于長樂區文嶺鎮北部,是國務院授予的“搶險救援勇士”鄭忠華的故鄉,村域面積1.38平方公里,下轄3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現有住戶382戶1372人。近年來,鄭朱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打造出了集文化、生態、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特色村落,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村”“福建省生態村”“福建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鄭朱村鳥瞰圖(長樂區文嶺鎮供圖)
舊貌換新顏,栽下“幸福根”
“樹更綠了,水更清了,房前屋后環境變好了……”說起全國文明村創建帶來的變化,鄭朱村村民鄭依立贊不絕口。漫步在鄭朱村東湖公園,湖光山色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別樣的田園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曾經在東湖湖中央有塊2畝的洲田,是村民們的種植區。后來隨著外出務工的村民增多,洲田逐漸拋荒。為改善人居環境,鄭朱村將湖心荒島改造成東湖公園,并配建有1200多米的環湖休閑步道、2000平方米生態花圃。如今的東湖公園,鷗燕成群、百鳥競飛,文化廣場、亭臺、長廊、釣魚臺等一應俱全,吸引了不少市民群眾慕名前來“打卡”。
近年來,鄭朱村以改善村容村貌為重點,多渠道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開展了舊房改造,拓寬了東湖湖面,相繼建成了鄭忠華公園、敬老院、綜合服務文化中心大樓等服務陣地。同時,通過環境衛生整治、村道見縫插綠等專項行動,持續提升了村莊宜居品質和村民幸福指數。
鄭朱村忠華樓(長樂區文嶺鎮供圖)
顏值添內涵,吹開“文明花”
來到鄭朱村,最引人注目的是為鄭忠華烈士修建的忠華樓。2004年7月7日,擔任三明市將樂縣消防大隊一中隊一班班長的鄭忠華,面對洶涌的山洪,奮不顧身搶救了6名被困群眾,自己則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英雄的事跡激發了全村干部群眾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
手繪文化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型……濃厚的文明宣傳氛圍在村里隨處可見。“這次我的積分兌換了1袋洗衣粉和10個衣架,還剩8個積分。以后我還會以老黨員的身份繼續發動鄉親們共同搞好村莊治理。”老黨員鄭忠志說道。“小積分”兌換出“大文明”,僅僅是鄭朱村文明鄉風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鄭朱村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革除陳規陋習,累計開展敬老愛老、普法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56場,評選了“美麗庭院”46戶、“星級文明戶”54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等思想陣地,積極開展了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等理論宣講活動。此外,引導村民組建文藝隊、戲曲班,定期開展文化惠民演出和“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鄭朱村東湖公園(長樂區文嶺鎮供圖)
產業促發展,結出“致富果”
“我們家的花菜比別人賣得貴,可一運到市場上,顧客都排隊等著買。”除夕前幾天,鄭朱村村民鄭官樂家的菜,早早地被批發商預訂了。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鄭朱村的蔬菜種植已成為長樂區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近年來,鄭朱村大力整治東湖周圍旱廁,引入蓮柄港支港的水,增加水量的同時讓湖水保持流動狀態。東湖灌溉水質的明顯改善,直接帶動當地農產品品質升級,給村民帶來真真切切的實惠。依托綠色生態優勢,鄭朱村深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實施沙壤地番薯種植,著力培育以紅薯、紫薯等特色農產品,現已建成80多畝番薯基地,增加村民年收入5萬多元。
鄭朱村產業發展的探索不止于此。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充分考慮地理區位、鄉村產業、人文景觀等因素,打造以旅游觀光為主題的美麗鄉村,2022年啟動建設典當行和孔忠書齋工程,打造清末休閑場所,激活了鄉村文化遺產資源,進一步拓寬了村財增收渠道。
一幅美麗動人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鄭朱村徐徐鋪陳開來。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鄭朱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帶動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長樂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