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秋,一輪圓月。月,穿越了歷史千年,見證了無數,照耀了無數。中秋圓月,照亮了游子歸家團圓的路,寄托著親人思鄉的情,象征著濃濃的家國情。中秋節,作為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是舉家團圓的節日,也是厚植家國情懷的日子。
中秋節,是傳統文化的記憶與傳承。“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為固定節日至宋朝開始盛行。民間有賞月、祭月、吃月餅、吃甜薯、提燈籠、舞草龍、樹中秋、砌寶塔等一系列的節慶活動。歷經數千年,一些繁瑣的家庭祭拜活動已慢慢簡化,云端中秋、3D打印月餅、商家博餅活動、燈光秀、各類文藝表演等改變了慶祝節日的形式。無論形式如何改變,不變的是人們對中秋的情感和文化內涵的傳承。
中秋節,是舉家團圓的節日。中秋月圓,人團圓。一家人圍坐一堂,陳瓜果于庭,一同賞月,共享美食,嘮嘮工作生活日常,是一種幸福。家,是人們心靈最溫暖的港灣,是中秋月下人們最深的牽掛。不管離家多遠,在外漂泊的人們不辭辛苦,不遠千里,日夜兼程,只為那短暫的團聚。如今,發達的交通網絡,為人們回家過節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大大縮短了回家的時空距離;然而,為了歲月靜好,戍邊戰士、維和士兵、消防員、客運服務員、值守人員……卻無法與親人團聚。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入誰家。是他們把“秋思”留給自己,把佳節團圓的機會讓給了他人;是他們默默堅守崗位,以崗為家、以國為家,共護萬家燈火。
中秋節,是厚植家國情懷的日子。家國情懷始終是中秋節最鮮明的底色。中秋夜,每一位中華兒女心靈都是相通的,大家祝愿祖國好、民族好、家家好、人人好,這就是我們流淌在血液里,融入骨髓里的文化自信。家國天下,家齊,國才能治,家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家國兩相依,家庭命運總與國家興衰、民族前途休戚與共、息息相關。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之夜,皓月當空,萬里銀輝,中華兒女共賞一輪明月,共品一種家國情懷。讓我們帶著濃烈的家國情懷,勠力同心,踔厲奮發,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上杭文明網 黃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