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永珍)近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在北京召開山水工程推進會,并公布全國山水工程首批15個優秀典型案例,我省2個項目入選,為入選案例最多的省份之一。
山水工程全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2個項目均為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精品示范項目,分別是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及入侵物種綜合治理項目、將樂縣常上湖生態保護修復示范項目。
2017年,福建省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成功入圍全國第二批試點,涉及三明、南平、福州、龍巖、寧德5地市29個縣(市、區),共368個項目。我省在試點工作中創新推進機制,設立10億元省級正向激勵資金,并集中打造15個多生態要素保護修復有機融合、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較好銜接、項目建設與科學研究“建研”一體的精品示范項目,有效激發了各地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規范性。
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及入侵物種綜合治理項目,精確識別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管理單元存在生態問題,聚焦生態系統受損嚴重且保護修復治理迫切的區域,精準施策,解決閩江河口濕地存在的互花米草入侵、水鳥棲息地減少和海漂垃圾等問題,保護珍稀瀕危水鳥棲息地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穩定。工程以流域協同保護和入侵物種治理為主線,構建采取生態保護、生態治理、水系修復、人居環境整治等末端綜合治理體系,通過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實現生態修復技術建研一體化,打造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修復世界名片。
2020年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入選“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福建省開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基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及經驗做法推廣清單”,202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2023年正式入選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將樂縣常上湖生態保護修復示范項目,按照“保護優先、自然修復、工程輔助”的原則,引智借智,與多所高校合作,確定了“一核、兩帶、六片區、多節點”治理目標,堅持治山、治土、治水、治窮同步推進,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從山水林田湖草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統籌山、水、林、田、湖、村六大要素,實施廢棄砂場治理、五水共治、恢復生物多樣性等工程,打造“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體,構建“百姓富、生態美”的新常口,探索“山水林田湖+生態提升+產業振興”發展路徑,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將樂縣2021年被授予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入選2022年度“美麗中國·深呼吸小城”,常口村成為網紅打卡地、綜藝拍攝取景地、“中國碳票第一村”。
記者從省財政廳獲悉,“十三五”期間,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啟動山水工程試點,分三批支持實施了25個試點項目。“十四五”期間,繼續支持實施山水工程,目前已支持實施27個項目。我省積極謀劃申報項目,通過競爭性評審,先后獲得中央財政獎補支持,共實施閩江和九龍江流域兩個山水工程,總投資近200億元,涉及子項目425個,對維護和保障我省流域生態系統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