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務院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該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重點就規范網絡信息內容、保護個人信息、防治網絡沉迷等作出規定。
毋庸諱言,青少年用網存在的頑瘴痼疾,一直以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伴隨著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孩子們首次觸網的年齡越來越小,手機沉迷低幼化趨勢也越發明顯……如何提高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給青少年打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需要強化協調聯動,凝聚多方力量,努力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為青少年撐起一片“網絡晴空”。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少年們,天生就帶有網絡“基因”,網絡已深度融入其生活、學習、交往等各個方面,基于此,大力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首先要凝心聚力,厚植“根”與“魂”。要注重貼近青少年實際,打造優質課程,強化浸潤式傳播,在潤物無聲中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網絡育人的話語權,挖掘學校網絡教育資源,構建大思政教育新媒體矩陣和網站集群,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入心田”。
其次要成風化人,豐富“知”與“行”。要完善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網絡文明素養教育機制。以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為重點,大力引導青少年網民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健康的用網習慣、必備的防護技能,尤其是要通過一系列微課程、微視頻、互動游戲等方式,引領青少年在“知”中堅定“信”,在“信”中促進“行”,在“行”中升華“知”,實現“知信行”有機統一,夯實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思想根基。
再次要形成合力,提升“質”與“效”。宣傳、網信與教育部門要密切配合,共同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加強對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教育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一方面,要賦予青少年在互聯網中自我發展的權利,尊重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另一方面,要注重網絡素養的教育引導,使青少年成為網絡強國建設的后備軍和中堅力量。這就要求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主體統籌協調、綜合治理,形成強大合力,真正為青少年打造有高度、有厚度、有溫度的網絡文化育人體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泉州文明網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