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已經成為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主陣地,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但是,仍然有少數人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時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認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軟”任務,導致一些干部群眾對文明實踐活動的參與熱情不高,工作中出現抓抓停停、時緊時松的情況,實踐陣地建設、實踐形式與群眾需求也有一定差距,沒有形成全體動員、全民參與、人人創建的氛圍。
因此,我認為,要以提升群眾“參與度”為主線,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扎實深入開展。
讓參與的場所更多些。在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的基礎上,要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結合實踐陣地資源特點和優勢,拓展愛心驛站、勞動者港灣、城市書吧、科普園地和婦女兒童之家等城市功能室的效能,成立宣傳宣講、科技科普、生態環保、移風易俗、文化體育、衛生健康、法律援助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組織,把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各領域,以“文明實踐+”模式,不斷激活志愿服務新動能。通過創新志愿服務方式、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完善志愿服務機制等方式,促進志愿者隊伍不斷擴充,做到群眾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務就跟進到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讓參與的人氣更高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動方式是志愿服務。正是依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貼近群眾的各類志愿服務,留住了群眾的腳步和目光,讓群眾提升“參與度”、提高“熱力值”、收獲“滿意度”。要持續通過志愿服務引領,精準設計項目需求,推動高品質活動、項目、內容供給,增強文明實踐的吸引力、感染力,讓更多人成為文明實踐參與者,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走深走實,不斷提升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讓參與的范圍更廣些。文明實踐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堅持把群眾的需求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方向,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才能最有效地實現共建共享。可見,群眾參與不是僅僅在文明實踐這一項工作中,而應深入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并在基層治理中為群眾搭建更多參與平臺、暢通各種參與渠道。比如,可以充分發揮快遞員、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進樓入戶的優勢,賦予他們“平安巡查員”“流動網格員”“文明宣傳員”等身份,引導他們在工作之余開展排查隱患線索、參與文明城市創建、收集社情民意、服務助老愛幼的行動,讓新就業群體真正融入和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來,匯聚成基層治理的“硬核力量”,奏響文明實踐“交響曲”。(龍巖市委文明辦 閩西日報 劉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