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6月5日訊 少年魯迅家的后面有一個百草園,那是他兒時的樂園。在那里他不僅認識了桑葚、木蓮、何首烏,還結識了許多蟲鳥,百草園帶給魯迅無限趣味,也帶給讀者無限樂趣與遐想。
麻沙中心小學“百草園”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如今,“百草園”這個文學符號照進了現實,在南平市建陽區麻沙中心小學教學樓后面也隱藏著一座袖珍“百草園”。石菖蒲、山蒼子、朱頂紅、金銀花……這里種植著一畦畦依著時序生長的草藥,一班一畦,被學生們打理得井井有條。
種百草、識百草,小小草堂,內有乾坤
“七葉一枝花,別名土三七,又名七葉蓮。其特征是由一圈輪生的葉子中冒出一朵花,花的形狀像極了它的葉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平肝定驚之功效。”麻沙中心小學四(1)班學生流利地介紹道。全校30個班級,班班都有負責養護、觀察的相應的草藥,每周各班安排一個小組學生到“百草園”進行學習實踐:澆水、除草、施肥、觀察、寫作、拍照等。
學生在“百草園”照料中藥材。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本著“‘綠草·生命’教育、‘快樂·幸福’成長”的理念,2020年麻沙中心小學建起這座“百草園”,旨在讓學生從小接受中醫藥文化教育,培養中醫藥興趣,傳承中醫藥文化。
“現在,麻沙中心小學中草藥基地約有1畝,百草園另一側建有梅園,共有28棵梅樹和中草藥100余種,其中還有珍稀的半楓荷、青錢柳等等。”麻沙中心小學校長彭寶平介紹道,“今年,我們在學校的前院又開辟了一個近1000平米的百草園,地方更大、設施更完備,種植的中草藥也會越來越多。”
學生在新的百草園參加勞動。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為了讓學生對中醫、中藥有更深的認識,學校還會經常請一些老中醫、民間中草藥傳承人以及其它慕名而來的人到校交流中草藥文化,傳播中藥知識。此外,學校還購買了《中醫藥與健康》教學參考書等資料,建立了學習微信群,將中草藥文化列入綜合實踐、校本課程教學內容,從小在學生心底埋下中醫藥振興發展的種子,做活千年醫藥今朝文章。
刻建本、展建本,傳承非遺,增進自信
書寫、校對、修改、雕刻、印刷,這是建陽雕版印刷的主要工序。麻沙中心小學立足建本之鄉的獨特優勢,2020年把建本雕版非遺技藝傳承納入鄉村學校少年宮,設置了專門的建本雕刻教室,課桌即為“刻桌”。
學生在練習建本雕刻工藝。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行走在校園,隨處可見的是學生的建本作品,非遺文化的浸潤,讓書香校園的氣息愈發濃郁。“我們在學校文化長廊中開辟‘建本風采’板塊,由專人定期更新。還在每間教室設立建本作品展示區,張掛學生優秀作品,供同學們欣賞交流。”麻沙中心小學校長彭寶平介紹道。
除了一月一次的作品展示外,學校還充分利用每個節假日的教育展示時機,讓每個孩子接觸雕版和臨帖,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六一兒童節、校園文化藝術節定期開展主題建本作品展;在九九重陽節,孩子們將建本作品送給軍烈家屬、孤寡老人帶去慰問;在春節期間,走上街頭,為廣大麻沙人民送去祝福。建本,這古老的非遺技藝,在學生的手中刻畫成了最深刻的家鄉記憶。
學生的建本雕刻作品。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與教育是內在統一的,以勞動貫穿教育的全部過程,是促進人個性全面發展的基礎。”從“百草園”到“建本書刻”,學生邊勞動、邊學習、邊成長,不僅為童年平添了趣味,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中共南平市委文明辦 吳利武 周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