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平終于不再是攤販眼里的“惡人”了。作為重慶市南川區城市管理局執法隊員,他的工作就是管理流動攤販、治理占道經營。這位山里走出來的娃,深知菜農擺攤養家糊口不易。菜農遠遠見到他就挑著筐匆忙逃離,他心里很不是滋味。(6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
“販夫走卒,引車販漿,自古有之,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而止于至善。”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攤點,一頭連著百姓生計,一頭連著社會煙火氣。早在2020年,中央文明辦曾明確指示,不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各地城市在治理地攤經濟上擁有了更多自主權。地攤經濟,帶著那份獨特的“人間煙火味”,在街頭巷尾重新煥發生機。
人間煙火氣,最撫世人心。毫無疑問,近年來,地攤經濟的再度復蘇在幫助底層人民創收、就業,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地攤經濟給城市帶來的環境痛點問題仍未解決,以致常常出現城管和攤販“你趕我躲”的現象。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保障市場活力和秩序統一,滿足市民消費、商戶經營的雙重需求,避免攤販與城管部門的“貓鼠大戰”,更好地兼顧各方利益,去年4月重慶南川區試點潮汐攤區,即允許攤販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擺攤,時間一到就收攤。
城市的核心是人,讓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既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內容,也是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標尺。讓人高興地看到,潮汐攤區的推行,方便了居民買菜,攤販的收入隨之增加,而一些人曾擔心的秩序混亂并沒有出現,城市管理的工作負擔也沒有加重,城市也更有“煙火氣”了。正如網友留言所說:因地制宜的“潮汐攤位”變堵為疏,各方利益都得到了滿足。商販有了臨時經營地,市民購物更加方便,城市依然整潔,管理更加高效,這樣的結果值得點贊。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在試點基礎上,南川區結合市民意見、商家反饋、交通狀況以及區域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數據,陸續設置了31處潮汐攤區、攤位2100余個。同時,還出臺《潮汐攤區臨時占道自治制度》,明確環境衛生、市容秩序、市政設施等攤主責任。讓“潮汐攤位”通過加強日常服務管理,及時協調解決攤販反映的問題,實現了城市煙火氣與城市文明相得益彰。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衡量城市現代化程度的一個關鍵指標,不僅在于基礎設施的質量有多過硬,還在于能否讓市民因之而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同時,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在對特殊群體、普通民眾的人文關懷程度。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從“潮汐攤位”得到啟發,并鼓勵社會各界多些換位思考,積極為更多普通群眾參與社會生活撐起一把傘、擎起一盞燈、開辟一條路,確保他們有尊嚴、有價值地去追尋幸福生活,為構建“煙火”與“人氣”相互交織的城市文明寫下生動注腳,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凝聚更多力量。(惠安文明網 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