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如何扎實推進保護傳承,讓非遺持續綻放新光彩,堅定文化自信自強?近年來,在寧化縣通過借助“文明實踐+”的力量,推動非遺文化見人見物見生活,可知可感可體驗。
“文明實踐+”搭建資源融合的宣傳平臺。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一些非遺文化“藏在深山人未識”。寧化縣采取文明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的方式,在3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發揮文明實踐力量助力非遺文化宣傳保護和傳承,實現強強聯合。在寧化木活字印刷術傳承所、紙都治平玉扣紙非遺體驗館等陣地為依托,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傳播陣地,讓群眾一站式“零距離”體驗非遺項目。在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間節點,同步在文明實踐所、站舉辦非遺項目展演、非遺創意市集等各類體驗活動,讓更多群眾直觀感受非遺,大力提升了市民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
“文明實踐+”探索非遺更為有趣的“打開方式”。非遺文化除了要保留好原生態本色,還需要積極尋找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打破非遺高冷形象,以更加勃勃生機的形象走入“尋常百姓家”?寧化縣通過文明實踐+的力量,打造了“非遺項目+傳承人+文創工坊”的模式,力求尋找到更為有趣的打開方式,探索非遺文化的跨界合作。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相結合,融入當地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名人文化元素,推出特色非遺徽章、紙扇、書簽、茶具、玉扣紙族譜、木活字單字定制、木活字印刷教具等一系列兼具實用、收藏、裝飾、教具功能的非遺文創作品,通過開設網店、參加文化旅游節、入駐景區文創展廳等形式大力推廣,將非遺轉化為產品,探路市場化,使非遺文化走出“深閨”,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切實滿足廣大群眾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文明實踐+”促進非遺傳承后繼有人。人才是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不少非遺傳承發展都面臨傳承人老化、接續乏力的困境。在寧化,通過匯聚文明實踐+的資源、力量,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非遺進景區”等系列文明實踐宣傳活動,將木活字印刷、提線木偶戲、延祥花燈制作等非遺文化納入課堂教學,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學習體驗,培育接班人,有力改善當前傳承和發展本土特色非遺文化新生力量薄弱,后繼無人的困境。
非遺的魅力源于其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于傳承創新,寧化縣通過用好文明實踐的陣地建設、隊伍培育和活動開展,促進非遺文化傳承,同時也用非遺文化傳承推動文明實踐落地生根,讓豐富的非遺文化煥發出文明實踐新活力。但是非遺保護與傳承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創新,讓非遺文化在多元化的傳播環境中被感知、喜愛,重新煥發非遺文化的新時代光彩。(寧化縣委宣傳部 張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