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豐收季。近日,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糧食產量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
倉廩實,天下安。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糧食既連著國運,也連著民安,保障自身糧食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這張糧食產量成績單,是糧食供給保障有力的體現,但也要看到,糧食安全面臨一些挑戰。比如,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一些地方存在撂荒現象;核心種源、高性能農機裝備等領域目前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等。
守好中國糧倉,才能守好14億多人口的飯碗。對此,我們必須抓住耕地、科技和人才等關鍵點,防范和化解當前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正所謂:“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有耕地面積,才有糧食產量;耕地面積穩得住,糧食的產量才能穩得住。必須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一方面,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把“長牙齒”的耕地保護舉措落到實處,堅決遏制耕地拋荒、亂占耕地建房、違規用地等現象;另一方面,實行耕地提質改造行動,通過盤活存量、挖掘增量、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優化區域布局等,不斷釋放面積潛力,讓有限的耕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糧安天下,科技先行。科技是種糧興農的硬核支撐。一段時間以來,種業振興成效顯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人工合成糧食領域實現新突破,以數智賦能夯實了藏糧于技的底氣。我們要繼續依托“科技+”“數字+”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從集成推廣密植滴灌高產技術到運用無人駕駛進行管護,從大數據分析技術到測土配方施肥,讓“慧”種地成為省時省力的好幫手,讓“云”耕地成為有利增產的好工具。同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開辟農業發展新空間,讓農民挑起金扁擔,讓糧食產業成為金飯碗。
糧食生產,“天幫忙”是一方面,“人努力”更為關鍵。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放眼當下,從田地里的“新麥客”到糧食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里轟隆隆的機械作業聲,從種糧大戶、致富好手領頭主辦新型公司到產品一售而空的電商直播間,農民群眾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我們要通過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大對農民種糧補貼力度等多項舉措,讓大家有錢賺、多得利,讓好收成變成好收入,為端牢中國飯碗打下堅實基礎。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漢書·食貨志(上)》記載:“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喜看稻谷盈穗,更要守好中國糧倉,讓豐收基底更穩固,讓豐收動能更澎湃,讓豐收畫卷更壯美,讓豐收的贊歌在希望的田野上越唱越響亮。(福建日報 郭素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