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出現了不少的村史館。在清流縣嵩溪鎮塘背村上坑亭自然村,村民自發建起村史館。村史館將過去的生產、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來,給人們留下看得見、摸得著的記憶與鄉愁,受到村民好評。
三明市不少地方也建有這樣的村史館。村史館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記錄、沉淀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小小村史館,時代大窗口。
“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筆者認為,村史館濃縮著過往,映照著當下,寄托著未來。
有條件的鄉村,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像上坑亭村那樣,建好用好村史館,發揮其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抓住村史的特性,在整理鄉村發展史中,留住鄉土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設村史館,利用老舊村部(大隊部)、禮堂、知青點、學校舊校址及祠堂等場所,作為村史館用房;積極組織經歷過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和農村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各個歷史階段的老人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好村史、講出家鄉的巨變;搶救收集反映農村各個時期的農耕農器具,將過去的生產、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來,留下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在尊重地方特色基礎上,深耕內容、講好故事,用文化符號記錄鄉村發展。
村史館源于百姓,當聚焦于服務群眾。要整合各項功能,建好用好村史館,讓其成為留住鄉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以賡續鄉村文脈,匯聚共建美好家園的合力,活化鄉村文明。(三明日報 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