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8日訊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用良好家教家風涵育道德品行。”在培育和踐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借鑒吸收傳統家訓精華,發揮其教化作用,引導善行義舉,提升道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近年來,永定區深度挖掘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把客家家訓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其德治教化作用,通過一系列深化公民道德建設的創新舉措,形成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突出陣地建設 培育崇德沃土
“揚”好家風,培育崇德向善風尚,提高優秀家風家訓的知曉率和認同度。永定區積極打造宣傳教育陣地,以土樓文化資源為依托,建設了全國首家“客家家訓館”,客家家訓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地——湖坑鎮洪坑土樓景區,于2014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首家“客家家訓館”。它通過族譜、圖片、文字和書法等形式展出全區100余個姓氏中的32個姓氏的祖訓家規,涵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內容,展示了客家家訓文化精華。土樓里世代流傳的祖輩孝親友善、勤勞儉樸、寬厚忍讓、創業持家的故事,樸實無華,真實生動,為土樓人津津樂道,口口相傳。土樓人從孩提開始,就從父輩那里接受道德修養的第一課,從故事中汲取豐富的文化養分,從而涵養出客家好家風。
打造了龍巖市第一家青少年家風家教傳承宣教基地“龍巖市永定區家庭教育基地”。基地結合客家“和”文化,設立家事少年審判專區,融合客家土樓楹聯詩賦、睦鄰典故等文化元素打造家事少年法庭,配備家事調解室、親職教育室、心理咨詢室、觀護室,創建具有永定特色的家事宣教文化長廊、家事審判展廳,增強在處理“家事糾紛”中彌合裂痕、修復親情的渲染力,促使當事人在和諧、溫暖環境中陳述事實、化解糾紛。
推進文明實踐 匯聚精神動力
秉持“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讓群眾在參與文明實踐中感悟精神力量、接受道德滋潤、提升文明素養,永定區持續做深做實文明實踐“好項目”。永定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立德樹人從家出發”家風家教志愿服務隊深入學校、社區開展家風家教專題講座,開展家庭教育巡講活動。組織區委血脈講師團成員及市區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建設厚德永定”“立德樹人從家出發”“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科學銜接 陪伴成長”“幼小銜接 我們在行動”“厚植良好習慣 助力幼小銜接”“客家楹聯中的家國情懷”“客家家訓里的‘讀’”等為主題的家庭教育巡講活動,通過客家文化楹聯、典故、俗語的講解,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愛黨愛國的堅定信念。2024年已經在全區開展了180場,受眾人數近28000人,得到家長們、老師們和學生們的高度認可,社會反響好,被譽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家長思政課,家風家教志愿服務隊評為2023年度永定區“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此外,永定區還積極推動文明家庭的創建,評選出2023年龍巖市永定區“最美家庭”19戶。聯合區婦聯,利用永定新聞網微信公眾號組織開展2023年永定區第一屆“文明家庭”線上推薦評選活動,努力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創新載體設計,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永定區將客家家訓融入村規民約,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并舉,綿綿用力,成風化俗。印發《永定區優化村規民約推動村民自治行動自覺工作方案》建立并完善道德激勵約束機制,通過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將道德建設落地、落實、落細。村民商議量身定制“一村一規”,通過村規上墻、村規入歌、村規誦讀,以村規民約三字經等個性化的“村言村語”規范日常生活。
推動5個示范鎮和15個示范村將客家家訓融入村規民約的優化更有規劃、更加規范、更加賦能,進一步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等基層自治組織,由永定區委政法委,區委文明辦、區民政局、團區委、區文聯、區傳統文化研究會等部門參與的工作小組,結合各村實際和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的新要求,融入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范、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等客家家風家訓厚重文化內涵,進一步制訂優化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強、各具特色的村規民約,真正使村規民約成為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激勵人民群眾忠愛家國、奮斗不息的理想追求,推進和提高鄉村治理效能的“德”治規范。如湖坑南江村在營造女兒林、河道環境整治方面村規民約初稿,融入了客家家訓內容進行提煉;撫市里興村從舊時的書香文化、耕讀文化結合家訓祖訓的內容,對村規民約進行優化;下洋中川村結合著名僑鄉實際,將“崇祖重親”“睦族惠鄰”等客家胡氏家訓內容融入村規民約初稿。使好家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小家安促大家和。(永定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