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12月3日,福建省“文明實踐我行動 提質培優(yōu)再奮進”現(xiàn)場活動在武夷山市民廣場舉行。活動現(xiàn)場,來自南平、廈門、三明、莆田、平潭等地11位代表分享了各自在文明實踐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觀摩學習和創(chuàng)新案例交流,進一步推動全省文明實踐工作提質增效,激發(fā)各地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熱情。(12月4日 東南網)
多渠道、多舉措為文明實踐提質培優(yōu)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在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速度飛快,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單一的文明實踐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就如同在一片繁茂的森林中,單一品種的樹木難以構成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需要像福建的這次活動一樣,通過多渠道來豐富文明實踐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實地觀摩學習和創(chuàng)新案例交流,恰似打造了一座橋梁,將各地的文明實踐工作者連接起來,進一步推動全省文明實踐工作提質增效,如同給文明實踐這列列車加足了馬力,激發(fā)各地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熱情,就像在人們心中播撒下了文明實踐的種子,讓其生根發(fā)芽。其中《“實”起來 “活”起來 “強”起來》文明實踐案例,依托武夷山的特色,紅色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有機整合,讓其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增智賦能。同時結合鄉(xiāng)鎮(zhèn)的傳統(tǒng)習俗,把鄉(xiāng)村傳統(tǒng)的智慧與現(xiàn)代的需求巧妙融合,通過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方式,猶如涓涓細流滲透到群眾的生活中。
多用文明明燈才能照亮群眾前行的道路。在交流過程中,各地文明實踐創(chuàng)新舉措的多樣性和先進性展露無遺。比如《山水間的家》《竹筏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富有武夷山特色的節(jié)目,將文明實踐融入文藝形式,增添了活動的文化氛圍;將文明實踐標識標語、公益廣告作品宣傳展示融入到當地多個文化互動點,讓參與者能夠近距離感受不同類型的文明實踐成果,并通過參與各種趣味互動游戲加深對文明實踐的理解。如此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這不僅拓展了工作視野,就為群眾打開了心靈的窗戶,激勵著大家繼續(xù)探索多元化的文明實踐路徑,共同駛向文明實踐新里程。
合理用好當地資源,有機融入文明實踐工作中。無論是朱子文化,還是紅色文化,有機融合不僅能讓文明實踐工作更具地方特色,還能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將文明實踐與習俗相結合,就像是把文明的種子播種在肥沃的民俗土壤中,使其更容易生根發(fā)芽。比如,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開展與文明相關的活動,既傳承了習俗,又弘揚了文明,可謂一舉兩得;在信息時代,我們不能再依賴傳統(tǒng)的、單一的傳播方式,文明實踐也需要借助多種傳播渠道。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如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將文明實踐的成果和經驗廣泛傳播,更能讓文明實踐活動活色生香。
因此,福建省的這次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它告訴我們多渠道、多舉措為文明實踐提質培優(yōu)是可行且有效的。各地應積極借鑒其經驗,讓文明實踐工作在各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讓文明新風尚在群眾身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福州文明網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