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日,多名深圳網友發(fā)帖稱“福田連夜拆不銹鋼盲道”,獲得了關注和點贊。原來,這些被拆的不銹鋼盲道,此前被脫口秀演員“黑燈”在節(jié)目里吐槽成“瞎滑”。在上述深圳網友的帖子下,不少網友感嘆問題整改的“深圳速度”。
都說藝術是生活的鏡子,當脫口秀演員的段子與現實相呼應,讓人心中不禁五味雜陳。在城市建設中不銹鋼盲道并不鮮見,相比橡膠盲道、塑料盲道、石材盲道,不銹鋼盲道有著美觀與堅固耐磨兼具的優(yōu)點,但公共設施建設中普遍采用沖壓工藝的低質盲道條,最致命的短板就是表面光滑容易讓人滑倒。這種華而不實的配置與盲道的建設初衷背道而馳,缺少的正是對視障人士的換位思考,也折射出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的一大痛點,那就是盲道在幫倒忙。
除了深圳,在西安、鄭州、溫州等城市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細究起來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部分城市的盲道建設出現懶政思維,只是一建了之,并沒有把視障人士的體驗評估作為驗收標準;再者,盲道建設思路滯后,不僅細節(jié)缺失也欠缺實用性;第三,盲道設置重建設輕維護,出現問題時再一拆了之,缺少問責機制致使公共資源一再浪費。
針對夜拆問題盲道這一舉動,12月10日,深圳市福田區(qū)區(qū)長表示,對于市民反映問題的回應和處理,不單單要有溫度,還要有速度,不能夠只是態(tài)度好,不辦事。這一聞過則喜、立行立改的態(tài)度值得點贊,城市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問題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只有勇于面對、主動作為,才能取信于民、贏得民心。就此而言,能否妥善處理好民生小事也是對城市管理部門能力的一大考驗。
對視障人士的態(tài)度,體現的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截至2023年,我國有超過1700萬視力障礙人士,相當于每80個人就有1個盲人,是全球視障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顯然,盲道設計與建設并不是一個“少數人的事情”,應當從政策制定、規(guī)劃設計、建造、運營維護全過程體現人文關懷。當然,除了完善無障礙設施這一硬件外,提升全社會關愛視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意識,做好“軟件”也是當務之急。
而要真正提升大眾對視障人士的理解與關愛,還需從換位思考做起。其實,在現實中,于不同的生活場景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弱勢群體,比如在公共領域,相對于青壯年,幼兒與老年人就是弱勢群體;在馬路上,相對于疾駛的汽車,行人就是弱勢群體;在醫(yī)院里,相對于健康人,病人就是弱勢群體……因此,多些對他人困境的切身體察,從城市建設的細枝末節(jié)入手,構建一個更人性化的環(huán)境,才會讓每個人都成為受益者。
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長度最長、分布最廣的盲道,但盲道被占用、被阻隔卻成了常態(tài),而諸如不銹鋼盲道這樣的奇葩設施更是不勝枚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只是一句口號,城市中殘障人士的生活幸福指數,也反映著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和文明程度。無障礙環(huán)境是完善城市功能必不可少的元素,深圳夜拆盲道這一事件除了留下好口碑外,更留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城市管理只有建立良性的互動機制,方能以多元共治去構筑一個不斷向上向善的社會。(泉州文明網 周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