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文明風12月20日訊 近年來,龍巖市連城縣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不斷融入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和現代文明理念,共筑城鄉文明家園,促進文明鄉風建設上新臺階。
黨的創新理論宣傳貫徹實現新進展
連城縣實施“冠豸先鋒”宣講員培養提升工程,組建由黨員干部、道德典范等志愿者組成的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伍60余支,打造道德典型“巖講家”、金嗩吶文藝宣傳隊等8支特色宣講隊伍,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主題宣講活動300余場次,同時充分利用農村廣播“村村響 ”,向廣大農村群眾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基層。
金嗩吶文藝宣傳隊在宣講中
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拓展形成新突破
連城縣堅持資源共享、一館多用原則,積極整合非遺文化、紅色革命教育等資源和陣地,對縣實踐中心等進行提檔升級,進一步提升文明實踐陣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1個縣實踐中心、17個鄉(鎮)實踐所、248個村(社區)實踐站、20個實踐基地、2個特色點及“福文化”示范基地2個、新風正氣主題公園1個、宣傳教育示范基地6個,構建實踐中心、所、站、特色點(基地)四級陣地建設布局,實現“群眾聚集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覆蓋到哪里”。
各級文明村鎮創建工作融入新載體
連城縣積極探索健全各級文明村鎮創建載體,在全縣17個鄉(鎮)248個村(社區)實現獎教獎學基金、智力支鄉協會、村規民約、基層普法、志愿服務隊伍、文明村鎮建設、移風易俗、信用連城“八個全覆蓋”。2023年以來,全縣累計開展移風易俗活動465余場,“紅黑榜”通報正反面典型350余件;募集社會資金2182.3多萬元,發放獎教助學金830.5萬元,獎勵師生8555人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1萬余場次,參與活動人數21萬余人次,服務市民群眾人數達40萬人次;評定縣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73個、占比達69.8%,其中3個村(社區)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4個村獲評“省民主法治示范村”,40個村(社區)獲評“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評定“普惠金融信用鄉(鎮)”7個、“普惠金融信用村(社區)”138個,累計發放扶持農村產業發展貸款31.56億元。
社會風氣突出問題整治取得新實效
根據《連城縣規范黨員和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規定》等文件精神,連城縣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宣傳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民俗儉辦、陋俗不辦,要求黨員干部操辦婚喪事宜實行事前申報、事后報備制度,從嚴控制規模和時間,厲行節約,杜絕鋪張。2024年以來,全縣各縣直單位、各鄉鎮組織黨員干部職工開展學習貫徹活動30余場次,宣傳入戶36場次,發動移風易俗志愿者400余人次,黨員干部報備操辦婚喪喜慶事宜27份。同時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談文明采訪活動,挖掘宣傳農村移風易俗新風典型。
雕版印刷陳列館
農村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新保障
連城縣各鄉(鎮)依托鄉村文化設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化素養和文明素質。積極推進17個鄉村文化會客廳試點建設工作,為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冠豸書屋21個,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高品質公共閱讀空間;建設禁毒主題公園、蓮廉文化園、黨建主題公園、龍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讓群眾在休閑放松之余培育文明新風尚,強化文明意識;投入5000余萬元,建設雕版印刷陳列館、連史紙制作工藝展館、項與年生平事跡展館、知青文化陳列館、蓮臺文化交流館等13個特色展館,全面提升村鎮品質和內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非遺活動
城鄉精神文明創建局面達到新融合
連城縣注重發揮城鄉地域傳統文化優勢,借助農村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非遺文化遺存多樣等特點,在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工作中,將“非遺+巡演”“非遺+旅游”“非遺+節日”緊密結合,打造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2024年5月、8月,連城縣兩次舉辦“非遺奇妙夜”活動,讓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在增強游客消費體驗的同時,也為非遺的“活態傳承”開辟了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活動期間共吸引40.2萬人次齊聚客家文化公園、四角井歷史文化街區觀賞、體驗民俗,同期比增396%,實現旅游收入1206萬元,同期比增396.3%。(龍巖市委文明辦 連城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