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尋一處靜謐小院,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生活的美好;取一張貨幣票據,透過泛黃的紙和密密麻麻的字,找尋消逝的歷史;蹲一蹲戰壕,在槍林彈雨中感受前赴后繼的崢嶸歲月;逛一逛古民居,于雕梁畫棟間見證大家族的燦爛輝煌……
穿梭在柘榮的大街小巷、城市鄉野,文化無處不在,始終縈繞身邊。近年來,為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柘榮縣通過非遺雙創、文化惠民、優化文化服務供給、文藝精品創作等舉措,不斷激活文化創造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東獅山冰棱景觀。游何斌 攝
傳承非遺文化
近日,柘榮剪紙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平芳在柘榮縣富溪鎮開展“一元剪紙”活動,只見剪刀在她手中上下飛舞,片刻間一幅精美的剪紙作品便誕生了。圍觀群眾贊不絕口,紛紛加入剪紙行列,鄭平芳耐心指導,還將剪紙作品送給大家,把剪紙藝術帶到更多群眾家里。
剪紙技藝傳承。傅熹 攝
“今天來學習剪紙的朋友特別多,大家非常熱情,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把剪紙文化帶到千家萬戶?!编嵠椒颊f。
在柘榮,剪紙文化隨處可見,龍溪沿岸的房屋立面、城市書坊的剪紙墻、精美的伴手禮、各式品牌logo……柘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剪紙歷史悠久,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國),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柘榮剪紙風格鮮明,既保留了原始藝術拙樸、剛健、渾厚的特征,又具有細膩、古雅、秀美的藝術魅力,給人以遠古藝術的美感,有“中原剪紙文化活化石”之美譽。
長期以來,柘榮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柘榮剪紙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堅持走“大眾化”“產業化”“活態化”發展之路,形成了具備一定基礎、雛形的新興產業,為活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示范經驗。
冬日的靴嶺尾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寧靜與美好。很難想象昔日基礎設施差、產業基礎薄弱、勞動力外流嚴重的軟弱渙散村,如今美如田園畫卷,剪紙文創、剪紙體驗館、剪紙傳習館、紅紙屋一應俱全。
近年來,靴嶺尾致力于打造“中國剪紙第一村”,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剪紙主題館及相關配套設施,發展剪紙文創產業。同時,建立“導師幫帶制”“文旅特派員制”,培育剪紙人才隊伍,激活剪紙文化傳承的內生力量。
“靴嶺尾是柘榮剪紙文化傳承的窗口,特別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傳承‘大眾化’,夯實人才基礎?!辫蠘s縣文化館館長黃建輝說。
12月12日,柘榮剪紙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金冰清來到寧德市老年大學,為老年學員傳授剪紙技藝。
剪紙“六進”工作是柘榮剪紙大眾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啊M’指剪紙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進機關、進景區、進網絡,開展剪紙展演展示、培訓、創作、售賣等活動,培養人才隊伍,提高柘榮剪紙知名度,讓剪紙成為大家了解柘榮的一張文化名片?!秉S建輝表示。
此外,柘榮縣還通過頒布《關于實施柘榮剪紙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程的意見》、扶持剪紙企業發展壯大、創作剪紙精品、打造引領示范平臺、組織剪紙賽事及活動等舉措推動柘榮剪紙創新發展,努力將特色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和產業優勢。
特別是為推動剪紙產業化發展,柘榮縣不斷拓展產業鏈,設計開發出超過20種剪紙文創產品,涵蓋裝飾、生活用品、禮品等多個領域,且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新的產品種類。同時,通過與企事業單位簽訂剪紙春聯、“?!敝黝}擺件等長期合作訂單、舉辦剪紙文化節、開拓電商銷售渠道等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提線木偶。劉良平 攝
“比如新春之際我們聯合‘學習強國’,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標志性元素為創作主題,通過非遺剪紙技藝,用匠心巧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S建輝隨機展示幾幅剪紙作品,天津剪紙融入“天津之眼”、相聲、狗不理包子等元素,吉林剪紙融入長白山、天池等元素,浙江剪紙融入“三潭映月”、南湖紅船、雷峰塔等元素……這些剪紙不僅根據當地特色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還將福建的“福文化”融入,為各地用戶獻上深深的祝福。
賡續紅色文化
12月21日,恰逢周末,在柘榮縣楮坪鄉烽火西竹岔紅色教育基地,不少游客正在瞻仰先輩的英勇事跡。
為紀念閩東獨立師成立以來與國民黨正規軍進行的最大的一場陣地戰——“西竹岔戰斗”,傳承革命歷史,弘揚紅色文化,推動文物保護單位活化利用,2019年,柘榮縣楮坪鄉人民政府以“西竹岔戰斗”紅色史實為主軸,充分整合資源,建設了“西竹岔戰斗”遺址展示館,修繕戰斗紀念碑、戰壕等,并創建“烽火·西竹岔”文創品牌。
而后,為豐富游客體驗,項目規模在不斷擴大?!凹t色教育基地依托‘西竹岔戰斗’,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現在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紅色研學體系。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增加了很多的新項目,致力于打造個性化紅色研學線路,讓游客和研學團隊每次來這里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奔t色教育基地負責人林端興說道。
據了解,該基地在“西竹岔戰斗”遺址周圍建立“土樓”風格的紅色旅游開發區,開設可容納百人的紅色文化課堂,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基地包含紅色主題館、農耕體驗園、休閑民宿區、國防教育點在內的四大功能區,細分為西竹岔展示館、國家安全教育館、禁毒館、農耕文化園、紅軍洞、國防教育基地、星空草場、云海民宿、紅軍食堂等項目。
馬仙廣場。魏發松 攝
目前,烽火西竹岔紅色教育基地被列為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參觀點,獲評“市級紅色研學小鎮”,為紅色研學的開展提供活動平臺。2024年以來,該紅色教育基地研學接待40余批次4萬余人次,收入達750余萬元。
“紅色教育基地的開發還為周圍村民提供保潔、幫廚、教官等就業崗位,村民在家門口就可實現增收。”楮坪鄉相關負責人表示。
紅色,是深沉厚重的底色,也是耀眼迷人的亮色。在富溪鎮富溪村,以閩東紅色交通線富溪秘密交通站舊址為主線的紅色旅游正悄然興起。
富溪秘密交通站舊址是目前福建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地下交通站舊址之一,也是閩東第一處在交通站原址上打造起來的交通站主題展陳館。
1934年4月,中共霞鼎泰縣委第四區委在富溪成立,駐點設于富溪村里街4號民房,同時在此設立紅軍秘密交通站。房主溫元長利用自己地形路況熟悉和亦農亦商的身份作掩護,負責開展接頭聯絡等工作,并把房子3樓里間作為交通員接頭、領導同志臨時駐足場所。
為打響紅色旅游特色品牌,富溪鎮先后完成富溪秘密交通站舊址、霞鼎泰蘇維埃人民政府臨時駐點等革命舊址修繕和基礎設施提升,并建成閩東紅色交通線富溪秘密交通站展陳館,創建了一批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打造了一批紅色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除了紅色文化,富溪鎮還具有底蘊深厚的商貿文化和誠信文化。富溪鎮曾是福溫古官道上的商貿驛站,古時各地商賈云集,鎮上店鋪林立,市集熙攘,一派繁華景象。
如今,沿著富溪里街、外街一路走來,雖沒有了當年的繁華盛景,但仍可從往來的游客和研學團隊中看出這個千年古鎮的受歡迎程度。
富溪里街。吳霖 攝
“我們立足古鎮商貿文化,修繕恢復農業銀行舊址,建成富溪銀行博物館,展示各歷史時期的貨幣票據,復原新中國成立初期營業場景,通過實景課堂講解閩東蘇維埃時期紅色金融史、富溪金融史,再現古鎮商貿文化。同時還植入雅舍、茶吧、書吧等,修繕利用里街原有的傳統小吃店,讓游客感受當地特色美食文化?!备幌妩h支部書記吳雄英介紹。
當下,這個兼具紅色文化和商貿文化的千年小鎮已成為游玩、研學的熱門地,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守護文物瑰寶
高聳的石門,逶迤的小巷,龐大的規模,在乍洋鄉有一座深宅大院,既有皇家宮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細琢。這便是閩東境內的第二大古民居——鳳岐古民居,也被稱為吳氏大宅。
鳳岐古民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為確保古民居內財產安全及歷史古跡的完整性,柘榮縣加強古民居安防設施建設,構建古民居安防體系,并成立了鳳岐吳氏大宅文物保護所,安排專人24小時輪流值守、定時巡邏,編織起一張無形卻堅實的防護網,切實保障了古民居的安全。
同時,因鳳岐古民居主體為土木結構,且現在仍有十幾戶吳氏后代居住在內,該縣還在宅院外建設沐浴室和公共食堂,避免居民用電、用氣帶來的火災隱患。
物防技防是基礎,人防更重要。除了文物保護所的工作人員,居住在大宅內的吳氏后代也是保護古民居的內生力量。吳思銓便是其中之一。
吳思銓是鳳岐古民居的義務文管員,自幼受父親經常牽頭修繕祖屋的影響,他比同齡人對保護祖屋更多一份情懷,成年后自然承擔起保護祖屋的接力棒。
幾十年來,大宅內很多原住民不斷外遷定居,吳思銓依然堅持守護著祖宅。特別是隨著慕名而來的觀光客的增多,他就更放心不下了,寸步不離、加強巡查守護。
每逢佳節祭祖,他都提著十二分的精神看護至深夜。2007年除夕夜,正是有他的守護,才避免了一場火災,而后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吳氏家族成員達成共識、立下規矩,不再在大宅內部點香燭,有效地消除了安全隱患。
吳思銓的用心不止如此,他還積極學習消防知識,雖已年過花甲,但對大宅內的消防設備和器材非常熟悉?!按笳飶碗s的消防設備和器材,他都會使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他還教我們如何做消防應急處置?!兵P岐吳氏大宅文物保護所的值班人員說。
用心至深的吳思銓還因忘我工作疲勞過度落下了腿部殘疾,至今仍無法正常行走,但長期堅持守護的他無怨無悔?!澳軌蚴刈o祖屋安然無恙,一切都是值得的?!眳撬笺屓缡钦f。
與鳳岐古民居相隔20多公里的東源鄉也有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源橋,又稱水滸橋。這座始建于元朝的單孔木拱廊橋至今已有689年歷史。2006年5月25日,東源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東北廊橋”之一。
為了保護東源橋,省、市、縣、鄉各級累計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完成了東源橋的主體工程修繕、安防、消防工程以及周邊環境的整治,配備了管理房、值班人員、旅游公廁等。
同時,為活化利用東源橋,東源鄉將其設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定期組織小板凳宣講隊開展新思想、文物保護、民法典等方面知識的宣傳宣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保護文物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鳳岐古民居和東源橋等文物的保護是柘榮縣文物保護工作的縮影。近年來,柘榮縣扎實推進文物保護工作,培養專業文博人才,開展文物普查,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和經費投入,申報系列文物保護工程項目,排除全縣不可移動文物安全隱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與靈魂。接下來,柘榮縣將持續深挖縣域文化遺產資源,全力推動非遺大眾化傳承、產業化發展、活態化利用,深入實施鄉村“文化化人育人、文化惠民為民、文化興產創業”工程,培育“中國慢城”文化新動能。(閩東日報記者 劉源 通訊員 鄭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