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2025年福州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在連江縣潘渡鎮舉辦。此次活動由福州市閩都文化藝術中心精心籌備,為鄉村群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為農村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1月22日 福州日報)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亦需鑄魂。在物質生活日益豐盈的今天,如何以文化滋養鄉土、以精神凝聚人心,成為新時代鄉村治理的重要命題。2025年福州市“三下鄉”文藝演出活動,以一場“家門口”的文化盛宴,為鄉村注入了活色生香的精神養分,更以多維度的創新實踐,勾勒出一幅文化振興賦能鄉村發展的生動圖景。
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共生。福州市“三下鄉”活動中,《閩都氣象》以福州非遺錢棍為道具,將地域符號轉化為藝術語言;仁山拉線獅通過線控技藝的活態展演,讓百年非遺從鄉愁記憶躍升為文旅IP;福州語歌曲《一粒橄欖》以方言為紐帶,喚醒人們對鄉土特產的眷戀與文化認同。這些實踐表明,農村文化建設需深挖本土資源,讓非遺技藝、方言民俗等“沉睡的遺產”轉化為“流動的風景”。正如活動中畬族古法化瘀、柳氏通筋技藝的展示,傳統文化并非博物館中的標本,而是融入現代生活的“實用美學”,唯有以創新表達激活傳統基因,方能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文化振興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福州此次活動的成功,不僅在于節目形式的豐富性,更在于構建了“雙向互動”的服務模式。這一轉變,突破了過往文化下鄉“單向灌輸”的窠臼,真正將選擇權交予群眾。文化服務唯有以群眾需求為圓心,才能畫出最大同心圓。反觀當下部分地區的文化下鄉仍存在“形式化”問題,節目同質、內容懸浮,恰是因為忽視了“群眾需要什么”這一根本命題。福州經驗啟示我們:文化振興需建立需求反饋機制,讓群眾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創造者”,方能培育持久的內生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福州市通過442.5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鄉村旅游、村級公益等項目,并依托61支服務隊構建常態化幫扶機制,體現了從“一次性活動”向“長效性工程”的轉型。更值得關注的是,活動通過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鄉村攝影展等方式,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文化隊伍”。這種“授人以漁”的思維,正是破解鄉村文化“空心化”的關鍵。例如,潘渡鎮將仁山拉線獅表演納入文旅產業鏈,既保護了非遺技藝,又創造了經濟價值;連江縣“海連江”品牌通過年貨集市推廣特色產品,讓文化賦能產業升級。這些實踐表明,農村文化建設需與經濟、生態、治理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的共生生態,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精神如炬,照亮前路。福州市“三下鄉”活動不僅是一場文藝演出,更是一次以文化重塑鄉村價值、以精神凝聚發展共識的生動實踐。它啟示我們: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不僅是讓農民“口袋鼓起來”,更要讓“腦袋富起來”。未來,唯有繼續以文化為犁,深耕鄉土文明;以創新為種,培育精神沃土,方能在廣袤鄉村書寫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時代華章。(福州文明網 林怡)